翻译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人,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一 · 其三】的翻译。
注释
1. 无善无恶:源自王阳明“四句教”,指超越善恶对待的本然境界
2. 圣人:儒家最高人格典范,《易经》“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3. 贤者:德才兼备的君子,《论语》“见贤思齐焉”
4. 庸人:平常人或德行平庸者,《史记》“夫庸人必欲置其令”
5. 小人:道德卑下者,《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6. 仙佛:道家仙人与佛家觉者,代表超脱轮回的修行果位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一 · 其三】的注释。
评析
这段格言以精辟的伦理尺度构建人性光谱,通过善恶比例的精确量化,将人格境界划分为五重层次。其思想源流可溯至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本体论,又融合传统儒家品鉴与释道修行理念,在清代修身文献中独具理性思辨色彩。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一 · 其三】的评析。
赏析
张潮这段人性论堪称清代心灵哲学的微型标本。开篇“无善无恶是圣人”直承阳明心学衣钵,将《传习录》中“心体本无善恶”的玄奥理趣转化为具体的人格标尺,这种转化既消解了晚明“满街皆是圣人”的狂禅流弊,又为世俗修身提供可循路径。中间三阶“贤者—庸人—小人”的递降设计,暗合《人物志》“九征”辨才之法,其“善多恶少”的量化思维,折射出明清之际实用伦理学的兴起。结句“有善无恶是仙佛”颇具深意,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框架外,为超验性精神追求保留空间,这种三教合流的价值排序,正是《幽梦影》能成为清代心灵指南的关键。全段采用“总—分—总”的隐形结构,在五十余字间完成从形上本体到具体人格的闭环论证,其语言如水晶般透澈,逻辑如刀锋般锐利,堪称格言体散文的典范。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一 · 其三】的赏析。
辑评
江含征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张山来《幽梦影》中的人格分类,比任何西洋心理学家的分析都更精辟。”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无善无恶’说与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论有相通处,皆指未经概念化的纯粹境界。”
3. 钱穆《中国思想史》:“此段可见清儒将宋明理学世俗化的努力,善恶比例说尤近商业算术思维。”
4.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张潮对仙佛的定位,反映明清士商对宗教功德的实用主义理解。”
5.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五等人性划分上承李贽《童心说》,下启袁枚《牍外余言》,是晚明个性觉醒的余响。”
以上为【幽梦影 · 卷一 · 其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