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将峨眉山的云彩吹送而来,向东依附此山停留居住。
我来到此地却不敢登临,唯恐它又会凌空飞去。
以上为【龙门飞来峯】的翻译。
注释
1. 龙门飞来峯:苏州天平山景点,传说由峨眉飞至
2. 峨眉云:化用李白《登峨眉山》“云间吟琼箫”意象
3. 依山住:拟人化描写,暗含佛教“住世”观念
4. 恐飞去:反用《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典故
以上为【龙门飞来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奇幻想象赋予山峰以动态生命,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构建悬疑意境。前两句以“风吹云移”的流动性打破山岳固定意象,后两句以“不敢登”的敬畏心理反衬奇峰灵性,在二十字间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诗意转换。全篇借童稚口吻传递深刻哲理,体现明代诗人对唐诗空灵境界的追摹与创新。
以上为【龙门飞来峯】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明初诗坛独具神韵,展现高启对盛唐绝句的创造性继承。首句“风吹峨眉云”以万里之外的蜀地云霞作引,突破空间限制,与王维“渭城朝雨”的线性思维形成对比。次句“东依此山住”用拟人手法将传说坐实,既承袭白居易“云自无心水自闲”的禅意,又为下文的担忧埋下伏笔。第三句“不敢登”的心理刻画,较之崔颢“日暮乡关”的直抒更显曲折,与宋代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含蓄遥相呼应。结句“恐还飞去”以稚拙语收束,在科学认知与神话传说的张力间,既保留景观的神秘性,又暗含对世间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哲学思考,这种对永恒与刹那的辩证观照,正是元明之际诗人对生命意识的独特领悟。
以上为【龙门飞来峯】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季迪此作得唐人三昧,‘只恐还飞去’五字,石破天惊。”
2. 沈德潜《明诗别裁》:“二十字写尽飞来峰神韵,较李白‘危楼高百尺’更多缥缈之致。”
3. 陈田《明诗纪事》:“空灵隽妙,直追王阮敬《鸟鸣涧》,而‘不敢登’三字尤见匠心。”
4. 钱谦益《列朝诗集》:“拟太白体而能自出新意,后二句与贾岛‘僧敲月下门’同一机杼。”
以上为【龙门飞来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