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燕京的种种烦忧暂且放下吧,唯一令人苦恼的是炎夏时节道路上臭气熏天的沟渠。
近来已听说官府即将清理整治,今后再也不必捂着鼻子匆匆躲过那臭气扑面的风口了。
以上为【燕京五月歌】的翻译。
注释
1. 燕京:明代称北京为燕京,为京师所在。
2. 百事且休忧:意谓其他烦恼暂且搁置,突出下文所述问题之切身。
3. 炎天:酷热的夏天,点明时间背景。
4. 道上沟:指街道旁或路中的排水沟渠。明代北京排水系统不完善,夏季污水淤积,臭气弥漫,为市民所苦。
5. 巳闻:即“已闻”,“巳”为“已”之通假或刊刻异文,意为“已经听说”。
6. 扫括:清扫、整治。“括”有刮除、清理之意。
7. 遮鼻:捂住鼻子,形容臭不可当。
8. 风头:此处指臭气随风扑面之处,并非“出风头”之意。
9. 此诗属《燕京五月歌》组诗之一,徐渭另有数首描写北京风物民俗之作。
10. 徐渭一生潦倒,曾客居北京,对市井生活观察细致,诗多写实。
以上为【燕京五月歌】的注释。
评析
徐渭此诗以通俗口语写京城日常生活琐事,表面调侃市井秽臭,实则暗含对市政治理与民生疾苦的关注。前两句以“百事且休忧”故作宽解,却聚焦于“道上沟”这一具体而刺鼻的问题,凸显夏日城市卫生之恶劣;后两句转出希望——闻知将要“扫括”(清扫整治),语气轻松中带讽刺:连遮鼻避臭都成了日常经验,可见积弊已久。全诗语言诙谐直白,近于民谣,却在嬉笑中寓讽喻,体现了徐渭“以俗为雅、以谑见志”的独特诗风,也折射出明代北京城市环境的真实面貌。
以上为【燕京五月歌】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四句,却生动再现了明代北京夏日街巷的典型场景。首句以“百事且休忧”设一宽慰语境,次句陡转,聚焦于“道上沟”之臭,形成强烈反差,凸显问题之突出。后两句以传闻中的“扫括”带来一丝希望,语气看似轻松,实则暗含长期忍受之苦——若非臭秽经年,何须“遮鼻过风头”成常态?诗人用“不须”二字,表面庆幸,内里却透露出对官府迟滞作为的微妙讽刺。全诗无典故、无雕饰,纯用口语,却因贴近生活而极具感染力。这种“以俗事入诗、以谑语寄慨”的手法,正是徐渭打破台阁体束缚、开晚明性灵诗风先声的重要体现。
以上为【燕京五月歌】的赏析。
辑评
1.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其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往往有奇气。”
2.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徐渭:“才高而笔悍,不屑屑于绳墨,然真气淋漓,不可掩抑。”
3. 近人黄节《明诗纪事》引陈田曰:“文长诗多俚语,然皆从肺腑流出,故能感人。”
4. 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渭诗多写市井琐事,而寓讥刺,开公安派先声。”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徐文长集》:“其诗文狂纵不羁,然多感时抚事之作。”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徐渭诗歌语言通俗,关注现实,对晚明性灵派有直接影响。”
7. 王英志《徐渭诗文选注》:“《燕京五月歌》诸篇,皆写京师风物,此首尤见其对民生细节之关切。”
8.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徐渭以布衣之身,写闾巷之声,诗中有市井之气,亦有士人之愤。”
9. 《明诗综》卷五十四录此诗,朱彝尊评:“俚而趣,浅而深,文长独擅此体。”
10. 当代学者左东岭《徐渭诗文研究》:“‘不须遮鼻过风头’一句,看似戏言,实乃对城市治理失序的无声控诉。”
以上为【燕京五月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