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落第归来,心情如同饮醉了酒一般苦涩;我吟诗度日,声音仿佛忍饥挨饿之人发出的呻吟。
我虽常想隐居避世、断绝俗务,却实在无计可施;每每谈及归田隐居,又觉言不由衷、情难自禁。
腰间的佩饰闲挂已久,如今才解下官印得以清闲;洲中奴仆已成长,足以维持生计。
大弓一张一弛本有节制,如今松弛之后却再难张满;只觉得心志浮动,已无法被规矩所约束。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侄安节:苏轼之侄,名苏安节,生平不详,应为苏辙之子或族中晚辈。
2. 落第:科举考试未中。
3. 中酒味:饮酒过量而神志昏沉,此处比喻因失意而心情郁结如醉。
4. 忍饥声:形容生活困顿,连吟诗都似饥饿之人发出的声音,极言穷愁。
5. 绝粒:断食,道家辟谷之术,引申为脱离尘世、归隐山林。
6. 归田:辞官归隐田园。
7. 腰下牛闲方解佩:化用“解佩”典故,喻辞去官职。“牛闲”指不再乘车(古代官员乘牛车),表示罢官闲居。
8. 洲中奴长足为生:指家中奴仆已长大,可在沙洲上耕作谋生,暗示家境尚可维持隐居生活。
9. 大弨(chāo):大弓。“弨”本义为弓弦松弛,此处“大弨”指强弓。
10. 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为规范、约束。翻翻不受檠,形容心志动荡,难以被规矩所制。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侄子安节科举落第后远道来访,夜坐共话时所作,共三首之一(此处仅录其一)。全诗以沉郁顿挫之笔,抒写仕途失意与人生困顿之感,既有对晚辈的宽慰,也寄寓自身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家族际遇交织,借“中酒”“忍饥”等意象传达内心苦闷,又通过“解佩”“归田”等典故表达退隐之思。然而“大弨一弛”二句陡转,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即便有意退隐,心境亦难以安宁,反显出精神上的无所依归。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内敛、深邃的特点。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中酒味”与“忍饥声”对仗起笔,既写侄子落第之痛,又自述生活清苦,双线并行,悲凉气氛立现。颔联转入心理描写,“绝粒”“归田”皆为传统士人理想的退路,但“真无策”“似不情”二语,道出理想之虚幻与情感之矛盾,极具张力。颈联看似转为平静,叙述解官归隐、家奴可养的现实条件,实则暗含无奈与苍凉——非主动归隐,而是仕途受阻后的被动选择。尾联以“大弨一弛”为喻,极为精妙:弓本应张弛有度,但一旦松弛便难再张满,象征诗人历经宦海风波后心力交瘁,纵欲归隐亦难复宁静。末句“翻翻不受檠”更进一步,指出内心已无法被任何外在规范所约束,透露出深层的精神焦虑与孤独。全诗用典自然,意象精准,语言简朴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由豪放转向沉郁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极沉痛,盖见后生落第,触己迁谪之感,故言虽淡而意弥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中酒’‘忍饥’,字字酸楚;‘解佩’‘归田’,似有解脱意,而结语一转,乃知其心终不能安。东坡晚年诗多此类,外旷达而内忧患。”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大弨一弛何缘彀’,喻仕隐两难,极形象。弓弛则无力,人心散则难收,此东坡自道其心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看似宽慰侄子,实则自摅幽愤。‘翻翻不受檠’五字,写出英雄失路、无可奈何之状,令人动容。”
以上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