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
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
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
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
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跑。
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
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
今谁主文字,公合抱旌旄。
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
般斤思郢质,鲲化陋鯈濠。
恨我无佳句,时蒙致白醪。
殷勤理黄菊,未遗没蓬蒿。
翻译
《诗经·大雅》的传统起初已渐衰微,豪强横行使得正声受困。
张衡等人作赋以抒文士之志,其流变如同屈原作《离骚》般悲慨激越。
诗歌传统辗转更替而日益崩坏,历代才俊纷至沓来却难挽颓势。
地处偏远之地滋生怪异之风,源头既失,文坛如狂涛乱涌。
脂粉遮蔽了真正的美色,鱼虾取代了珍贵的祭品。
谁能想到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名声竟可与李白比肩而高。
他扫除陈规,集前人之大成,争鸣于诗坛,如两船竞渡。
诗人大多命运穷困,似乎是天意让他们颠沛流离。
尘土飞扬,人心散乱如逐鹿失主;沧海翻腾,仿佛天帝斩断巨鳌。
国家危难时思念良将李牧,著述之时则感怀王褒那样的辞臣。
彼此失意相隔千里,哀怨之声却能传至九皋之远。
有人骑鲸遁入沧海(指李白),有人捋虎须而得绨袍(指杜甫得严武援引)。
杜甫有屠龙般的巨笔才华,却只任卑微小官,如同马曹吏员。
性格迂阔疏懒,无所建树,终日酒醉饭饱,浪迹遨游。
然而他的文章典范长存,后辈学子仍孜孜研习其篆刻文字。
如今谁来执掌文坛?您张安道正应高举文学旗帜。
我展读您的诗卷,遥相忆念,可惜知音难遇、彼此无缘相见。
正如匠石怀念郢中质人,鲲鹏化形岂屑于鯈鱼戏水于濠梁?
遗憾我无佳句相酬,幸而您还时常惠赠美酒。
我勤勉地整理黄菊,不敢让它湮没于蓬蒿之间。
以上为【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的翻译。
注释
1. 《大雅》初微缺:指《诗经·大雅》所代表的周代雅正诗风逐渐衰微。
2. 流风困暴豪:当时的文风被豪强势力所压制或扭曲。
3. 张为词客赋:指张衡等汉代辞赋家创作辞赋。张,或泛指文人,亦可特指张衡。
4. 楚臣《骚》:指屈原所作《离骚》,象征忠愤悲慨的文学传统。
5. 展转更崩坏:诗歌传统不断演变而日趋衰败。
6. 纷纶阅俊髦:众多才俊相继登场。“纷纶”形容繁多,“俊髦”指杰出人才。
7. 地偏蕃怪产:边远之地滋生怪异文风,喻指文学偏离正统。
8. 源失乱狂涛:文学本源丧失,导致文坛混乱如狂涛。
9. 粉黛迷真色:比喻浮华辞藻掩盖了真实情感与思想。
10. 鱼虾易豢牢:祭祀本应用牛羊,今以鱼虾代替,喻文学品质下降。
11. 杜陵杰:指杜甫,杜甫自称“杜陵野老”。
12. 谪仙:指李白,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
13. 扫地收千轨:比喻杜甫全面继承前人成就。“扫地”意为彻底整理,“千轨”指众多前人路径。
14. 争标看两艘:比喻诗坛竞争激烈,杜甫与李白并驾齐驱。
15. 尘暗人亡鹿: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喻政局动荡。
16. 溟翻帝斩鳌:传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或指天帝斩鳌治水,喻世事巨变。
17. 李牧:战国赵国名将,抵御匈奴,喻国家危难时思良将。
18. 王褒:汉代辞赋家,曾作《圣主得贤臣颂》,喻文臣辅政。
19. 失意各千里:诗人多不得志,彼此漂泊相隔千里。
20. 九皋:深远的沼泽地,语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喻哀怨之声远播。
21. 骑鲸遁沧海:指李白传说中骑鲸升仙,喻其超凡脱俗。
22. 捋虎得绨袍:典出杜甫依严武,虽冒犯仍得厚待。捋虎须喻冒险,绨袍出自“范叔绨袍”典故,表人情温暖。
23. 巨笔屠龙手:比喻极高超的文才,《庄子·列御寇》有“屠龙之技”。
24. 微官似马曹:杜甫曾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等职,位卑禄薄,马曹为管理马匹的小官。
25. 迂疏无事业:自谦性格迂阔,无所成就。
26. 醉饱死游遨:形容放浪形骸、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
27. 简牍仪型在:杜甫的文章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28. 儿童篆刻劳:后学勤奋研习杜诗,如儿童习字刻石。
29. 主文字:执掌文坛、引领风气者。
30. 抱旌旄:手持旌旗,喻为文坛领袖。
31. 般斤思郢质:典出《庄子·徐无鬼》,匠石(般)只有在郢人配合下才能运斤成风,喻知音难得。
32. 鲲化陋鯈濠:鲲化为鹏,志在高远,不屑于鯈鱼在濠梁嬉戏,喻大才不拘小节。
33. 致白醪:赠送清酒,表友情。
34. 理黄菊:整理菊花,象征高洁操守。
35. 没蓬蒿:被荒草埋没,喻贤才不得见用。
以上为【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次韵张安道所作《读杜诗》的一首唱和之作,既是对杜甫人格与诗艺的高度礼赞,也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对文运兴衰、诗人命运、知音难觅等命题的深沉感慨。全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回顾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再到唐代诗歌的演变过程,指出诗道衰微、真美被遮蔽的现实,继而突出杜甫在乱世中挺然独立、集大成而开新境的地位。苏轼将杜甫与李白并称,誉其“名与谪仙高”,又通过“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形象地描绘出杜诗兼收并蓄、独树一帜的艺术气象。同时,诗中融入自身仕途坎坷、才高命蹇的身世之感,借杜甫命运自况,并在结尾表达对张安道这位知音的敬重与思念。结构恢弘,情感跌宕,用典密集而自然,是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典型的次韵唱和之作,但非寻常应酬,而是借题发挥,融汇历史、文学、人生感慨于一体,展现出苏轼宏阔的文化视野与深沉的情感力量。开篇即追溯诗道源流,由《大雅》之衰讲起,历数辞赋之变、楚骚之悲,揭示文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中间大段盛赞杜甫,将其置于文学史的关键节点——既是传统的集大成者(“扫地收千轨”),又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争标看两艘”)。苏轼以“名与谪仙高”将杜甫与李白并列,实为宋代推崇杜诗的重要体现。
诗中大量用典,却不显堆砌,反增厚重之感。如“骑鲸”“捋虎”分指李杜,形象生动;“尘暗亡鹿”“溟翻斩鳌”以神话与历史交织,渲染乱世氛围;“般斤郢质”“鲲化鯈濠”则巧妙表达知音之思与志向之高。尤其结尾“殷勤理黄菊,未遗没蓬蒿”,以细小动作寄托深远情怀,既自励高洁,亦暗含对张安道的敬意。
语言上,苏轼保持一贯的雄健奔放风格,节奏跌宕,气势贯通。七言古体自由舒展,夹叙夹议,将议论、抒情、写景熔于一炉。全诗不仅是一首读杜诗的感怀,更是苏轼自我精神的投射——才高而位卑,志远而命蹇,然心系文脉,不忘砥砺。
以上为【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东坡此诗,议论宏阔,贯穿古今,于杜少陵推崇甚至,而自寓其不得志之意,亦婉切矣。”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气魄雄伟,用事精切,层层推进,自《大雅》说到杜陵,又自杜陵说到张安道,归结到知己之感,结构井然。”
3.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苏长公于杜少陵最倾倒,此诗‘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十字,足括杜诗全体,可谓具眼。”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诗以大识力、大气魄,论诗道升降,而以杜公为枢纽,又以己与张公之交情作结,情文并茂,非浅学者所能窥。”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苏诗此篇,实开宋人尊杜之先声,其谓‘名与谪仙高’,乃唐以来首次并提李杜而无轩轾,具时代意义。”
以上为【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