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芍药与樱桃争相绽放,娇艳竞新,正值芳辰佳节,名园中举行盛会为春光送行。洛阳已是初夏时节,而扬州却还沉浸在广陵的春意之中。
半开的芍药如同红玉般温润,宛如菩萨低眉含羞的面容;盛开的樱桃花如丹砂点染,好似柳枝轻启的朱唇。酒杯之前,依然有一位心中牵挂之人。
以上为【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调名下题作「同上」。《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扬州赏芍药、樱桃」。
芍药:龙榆生笺:「《诗·郑风·溱(Zhēn)洧(Wěi)》:『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古今注》:『勺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而赠之。』《摭异记》:『开元中,禁中初重木勺药,得四本,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樱桃:龙榆生笺:「《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郑康成注:『含桃,樱桃也。』《淮南子·时则训》:『羞以含桃。』高诱注:『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
广陵:龙榆生笺:「《汉书·地理志》:『广陵国,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韩魏公《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
菩萨面:龙榆生笺:「《朝野佥载》:『裴谈崇奉释氏,妻悍妒,谈畏如严君。尝谓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安有人不畏生菩萨耶?』」按,唐·张鷟撰《朝野佥载》无此文,事详唐·孟初中《本事诗·嘲戏·裴谈〈回波词〉》:「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谈崇奉释氏。妻悍妒,谈畏之如严君。尝谓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谓容貌端丽)。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即佛教神鬼子母,护法二十诸天之一。梵名诃梨帝南,译曰欢喜。晋末凉译为鬼子母。初为恶神,王舍城娑多药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儿,最小名爱奴,极所怜惜。应前世所发恶誓,欲尽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儿以喂己子。独觉佛为化彼,将爱奴藏于钵下。诃梨帝南于天上、人间,觅之不得。既归伏已,佛遂揭钵还之。佛为授五戒,归依正法,得须陀洹,住佛精舍。凡人家无子息者,求之得子;有疾病者,祷之则安),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妆粉或黑,祝之如鸠盘荼(亦作「鸠槃荼」。佛书中谓啖人精气之鬼。亦译为瓮形鬼、冬瓜鬼等。常喻丑妇或妇人丑陋之状),安有人不畏鸠盘荼?』」
浓点:茅维《苏集》本、毛本作「秾点」。
柳枝唇:龙榆生笺:「《唐语林》:『退之二侍妾,名柳枝、绛桃。』」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2. 扬州:古称广陵,今江苏扬州,唐代以来即为繁华之地,亦以园林花卉著称。
3. 芍药樱桃:两种春季花卉植物。芍药为多年生草本,花大色艳,有“花相”之称;樱桃指樱花或樱桃树开花,非果实。
4. 两斗新:二者争相展现新鲜妍丽之态。“斗”有争胜之意,“新”指初开、新鲜。
5. 名园高会:著名的园林中举行盛会,指士人雅集赏花。
6. 芳辰:美好的时光,多指春日良辰。
7. 洛阳初夏广陵春:洛阳地处中原,气候较早,已入初夏;扬州(广陵)稍晚,尚处春末,犹有春光。此句以地理气候差异衬托扬州春色之久。
8. 红玉半开菩萨面:形容半开的芍药花色泽红润如玉,形态端庄静美,如同佛教中菩萨低眉垂目的面容。
9. 丹砂浓点柳枝唇:比喻樱桃花瓣鲜红如朱砂涂抹,形似柳条轻拂间启唇欲语。
10. 尊前还有个中人:“尊”同“樽”,酒器;“个中人”指内心深处所思念之人,或现场令人心动之人。语义双关,含蓄蕴藉。
以上为【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的注释。
评析
苏东坡知扬州时参加一次宴会,面对满园的芍药、樱桃,尤其是芍药名品红玉、菩萨面、丹砂,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诗。
以「人」的局部特征来作比拟体的,记载扬州赏芍药樱桃之事,「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用少女美丽的面庞来写芍药的娇艳,以美人鲜红欲滴的唇来写樱桃的红艳,但无论是面庞还是唇都使芍药和樱桃娇嫩新鲜的形态展露无遗;
诗人的慧眼能在普通事物中看到亮点。扬州芍药和洛阳牡丹都是天下第一,又都在春天开放,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别,扬州芍药、牡丹在春天开放的时候,洛阳芍药、牡丹还在含苞,要到初夏开放。在这一点上,扬州要比洛阳略胜一筹,故赋出「洛阳初夏广陵春」的诗句,後人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在谷林堂附近建洛春堂。
洛春堂正厅单檐歇山,面南三楹,似乎是公园的小办公点。中挂洛春堂匾额,堂檐抱柱悬挂楹联: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元代学者吴澄撰,今人补书。
其中「洛阳初夏广陵春」一句,赞美扬州春景媲美洛阳,初夏洛阳花事已了,而广陵的依然占尽风流,芍药开得姹紫嫣红,大有留住春光的劲头。
这首《浣溪沙》以扬州赏花为背景,通过描绘芍药与樱桃争艳之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情之美的眷恋。“两斗新”写花事之盛,“送芳辰”则暗含惜春之情。词中巧妙融合视觉意象与人文情感,将花拟人,赋予其菩萨之面、柳枝之唇,既显庄重又不失柔美。结尾“尊前还有个中人”一句,由景入情,含蓄点出观花者内心的温柔牵念,余韵悠长。全词语言清丽,意境婉约,体现了苏轼在婉约词风中的精妙笔力。
以上为【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的评析。
赏析
此词虽题为“扬州赏芍药樱桃”,实则借花写情,寓景于思。开篇“芍药樱桃两斗新”即以“斗”字点出花开争艳之势,生动传神。“名园高会送芳辰”交代背景——时值春尽,文人雅集,共赏花事,亦有惜别春光之意。
“洛阳初夏广陵春”一句时空交错,以洛阳之夏反衬扬州之春,突出江南春色绵长之美,也暗含地域文化之比较,提升了词的格局。
下片转入细腻描写:“红玉半开菩萨面”将未全开的芍药比作菩萨面容,既写出其庄重静谧之美,又融入佛家意趣,典雅脱俗;“丹砂浓点柳枝唇”则转为灵动俏丽,以“丹砂”喻花色之艳,“柳枝唇”拟其形之纤巧,极具女性化美感,两相对照,刚柔并济。
结句“尊前还有个中人”戛然而止,却不落言筌。所谓“个中人”,或为共饮之人,或为心之所系,留白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词融自然美、人文美与情感美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在豪放之外的婉约才情。
以上为【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艺苑雌黄》云:“东坡《浣溪沙》咏芍药樱桃,语带禅意,而姿态横生,可谓善于赋物。”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三:“‘红玉半开菩萨面’,比兴入妙,非徒描摹花色而已,有超然之致。”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可为此类作品提供理解框架——即苏词能在寻常景物中见胸襟气象。
4.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录此词,评曰:“以花拟人,兼摄神理,结语含思渺然,得风人之旨。”
5.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此词有专条解析,认为“上片纪游写景,下片工笔绘花,终以人事作结,结构谨严,情致婉转”。
以上为【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