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年老后只沉溺于饮酒,春天来临却不愿留在家中。
去年因到校书郎岗位太迟,竟错过了洛阳城的繁花。
以上为【恨去年】的翻译。
注释
1. 恨去年:对往昔的憾恨
2. 耽酒:沉溺于饮酒
3. 著家:居家
4. 校晚:指任校书郎时间较晚
5. 洛阳花:特指牡丹,唐时洛阳牡丹最盛
6. 老去:年老时
7. 春来:春季来临
8. 不见:错过
9. 去年:暗指某一特定时期
10. 校:校书郎官职
以上为【恨去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淡语写浓愁,通过“耽酒”“不著家”的反常行为,暗含对仕途蹉跎的深沉憾恨。后两句直揭“恨去年”主题,以“不见洛阳花”的具象缺失,折射人生机遇的永恒失落。全诗在二十字间完成从行为描述到生命反思的跳跃,体现白居易后期诗风“言浅思深”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恨去年】的评析。
赏析
白居易此诗在极简形式中蕴含复杂的时间维度。首句“老去唯耽酒”以放纵姿态掩盖生命虚耗的焦虑,次句“春来不著家”的漂泊感与春日团聚的传统意象形成强烈反差。第三句“去年来校晚”似平淡叙事,实为全诗枢机——校书郎作为白居易初入仕途的起点,其“来晚”不仅指任职时间的迟暮,更暗喻人生关键节点的错失。结句“不见洛阳花”将这种遗憾具象化为地域性集体记忆,牡丹在唐代的文化象征(富贵荣华)与自然属性(花期短暂)双重叠加,使个人的仕途憾恨获得普遍意义。全诗通过“去年-今年”“洛阳花-耽酒人”的多重对照,在时令更替与地理缺席的框架中,构建起关于机遇、年龄与悔恨的永恒命题。
以上为【恨去年】的赏析。
辑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乐天绝句『去年来校晚』二十字中,世味宦况尽之。”
2. 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浅语深衷,最近性情,『不见洛阳花』五字尤含不尽之意。”
3.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校晚』实关白氏仕途起点,与其后来『江州司马』之贬互为映照。”
4.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此诗应系晚年回忆之作,『洛阳花』特指贞元末洛阳牡丹胜景。”
5.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以缺席者视角书写盛世记忆,与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形成互补性历史叙事。”
以上为【恨去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