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普慈寺后长着成片的千竿竹林,我曾在醉中欣赏那如碧玉般挺拔的竹梢。
我这个倦游之人再次到访,已觉年岁老迈步履蹒跚;而寺中高僧一笑相迎,神情依旧如昔。
我久居尘世早已参透禅理的滋味,却仍厌烦黄鸟(黄公)在白天聒噪扰人清眠。
唯有那两株开满红色百叶花瓣的花树,到了傍晚时分依然娇艳动人,向人展现它的美丽。
以上为【书普慈长老壁】的翻译。
注释
1. 普慈长老壁:题写在普慈寺长老住处墙壁上的诗。普慈寺为宋代寺院,具体地点不详,或在四川一带。
2. 千竿竹:形容竹林茂密,极言其多。
3. 醉里曾看碧玉椽:醉中观赏竹梢如碧玉雕成的屋椽。碧玉椽,比喻青翠挺拔的竹竿,亦暗用《南史》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中“碧玉小家女”典故,此处借指美好之景。
4. 倦客再游:苏轼曾贬谪西南,晚年再经此地,自称“倦客”,表达身心俱疲之感。
5. 行老矣:行走已觉衰老,感叹年迈体衰。
6. 高僧一笑故依然:指寺中长老笑迎旧友,神态如旧,体现超然物外之境。
7. 久参白足知禅味:“白足”指佛教中苦行修行者,亦可代指僧人。意谓自己长期接触佛法,已领悟禅意。
8. 苦厌黄公聒昼眠:“黄公”或指黄鸟,即黄莺;“聒”为喧闹之意。此句说白日欲眠却被鸟鸣吵扰,实则隐喻世俗烦扰难避。
9. 两珠红百叶:指两株开重瓣红花的树木,可能为山茶或海棠。“珠”形容花朵圆润鲜艳。
10. 晚来犹得向人妍:即使到了傍晚(亦可引申为人生暮年),依然能绽放美丽,取悦于人,寓含积极之意。
以上为【书普慈长老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重游普慈寺所作,借景抒怀,融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疲惫心境与对宁静禅境的向往。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也有对高僧淡然超脱之态的敬慕,更以自然之景映照内心情感,尤其末联以“两珠红百叶”象征生命晚景中的美好与希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冲淡平和又不失生机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书普慈长老壁】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回忆入笔,描绘昔日醉中赏竹的情景,“碧玉椽”一语既写出竹之青翠挺拔,又赋予其高贵之美,奠定全诗清雅基调。颔联转入现实,“倦客”与“高僧”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饱经风霜、形神俱疲,后者从容淡定、笑意如初,凸显出尘世奔波与禅门静定的巨大反差。颈联进一步深化内心感受,“久参”表明诗人并非不解禅理,然“苦厌黄公聒昼眠”一句却道出即便悟道之人,仍难完全摆脱俗世干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与疲惫。尾联笔锋一转,以“两珠红百叶”的明媚景象收束,不仅带来视觉上的亮色,更象征生命在迟暮之际仍可焕发光彩,给人以慰藉与希望。整首诗情景交融,哲思蕴藉,展现了苏轼晚年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境——既有苍凉,亦有达观;既有厌倦,亦存热爱。
以上为【书普慈长老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远,老境中见春心,非真得禅理者不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五:“前四句对法浑成,五六自然流转,结处一意翻新,晚景中见生意,最耐咀嚼。”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高僧一笑故依然’,写出方外人超脱之致;‘惟有两珠红百叶’,则晚岁风华自赏,不减少年情味。”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多萧散有致,此篇尤佳。倦游之叹与禅悦之情交织,而终以妍花作结,可谓哀而不伤。”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苦厌黄公聒昼眠’,似嫌鸟声,实叹人境之扰;‘晚来犹得向人妍’,花自开落,人亦有时,寓意深微。”
以上为【书普慈长老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