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仙人从浩渺烟波中现身,情志高远仍眷恋江湖水云之乡。
是谁让功名接连三次高中?又怎能让身世浮沉两相遗忘?
早年便向往归隐休憩,此心与你早已共鸣;他日重逢,定有说不完的衷肠。
只因尚未报答君王恩德深重,故而清梦之中还时时回到玉堂(朝廷)。
以上为【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章七:指章楶(jié),字质夫,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时任湖州知州。“七”为其排行。
2. 守湖州:出任湖州地方长官。宋代称知州为“守”。
3. 方丈仙人: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方丈”,此处借指超凡脱俗之人,或暗喻章楶品格高洁。
4. 淼茫:水势浩渺、景象模糊之貌,形容仙境遥远缥缈。
5. 水云乡:指江湖隐逸之地,象征远离尘嚣的自由生活。
6. 连三捷:指科举考试中连续登第,可能指章楶进士及第后的仕途顺利。
7. 身世何缘得两忘:意谓人生经历与世俗牵绊如何能完全忘却,表达出仕与隐之间的挣扎。
8. 早岁归休心共在:早年便有退隐之志,此心彼此相通。
9. 清梦时时到玉堂:虽有归隐之念,但因感念君恩,梦中仍常回到朝廷。“玉堂”原为翰林院之称,代指朝廷中枢。
10. 君恩重:指皇帝的知遇之恩,体现儒家忠君思想。
以上为【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章七(即章楶,字质夫)出任湖州知州所作的送别诗之一。全诗抒发了对友人才德的赞美、仕途际遇的感慨以及自身归隐与忠君之间的矛盾心理。诗中既有对超然物外的“水云乡”的向往,又有对朝廷职责难以割舍的忠诚之情。情感真挚,语言典雅,体现了苏轼典型的儒道交融思想和深厚的人情味。在结构上,前四句写人写事,后四句转入抒怀,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以上为【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送别友人为契机,融入了对人生出处进退的深刻思考。首联以“方丈仙人”起笔,将章七比作来自仙境的高士,突出其清雅不凡的气质,而“犹爱水云乡”则点明其虽居高位却不失隐逸之志,为全诗定下超逸基调。颔联设问:“功名谁使连三捷”既赞其才学仕途顺遂,又隐含命运无常之叹;“身世何缘得两忘”更深入一层,揭示人在仕隐之间难以真正超脱的困境。颈联回到友情本身,“早岁归休心共在”说明二人志趣相投,都曾向往退隐;“他年相见话偏长”预想未来重逢时的情景,语短情长,极富感染力。尾联陡转,道出自己无法彻底归隐的根本原因——“未报君恩重”,于是“清梦到玉堂”,梦境中的回归正是现实牵挂的写照。此句柔婉深沉,把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融写人、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情理交融、出入儒道”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意浑成,寄托遥深,非徒应酬之作”。
2. 清·纪昀评苏轼诗云:“每于离别赠答之际,必寓身世之感,此其所以厚也。”可为此诗注脚。
3. 《历代诗话》引《竹坡诗话》曰:“东坡赠章质夫数诗,皆有出处之思,而以忠爱为本,可见其志。”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评曰:“前四句写其人品功名,后四句写己之向往与羁绊,结构井然,情味悠长。”
以上为【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