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年中秋兮玉帝赐宴会曾孙,幔亭结云霞兮彩桥跨虹霓。
欲访仙迹兮搜剔地灵,溯洄乘舟兮陟险杖藜。身轻欲生羽翰兮扪烟萝而蹑天梯,下视人境杳邈兮但见乱峰参错相高低。
龙洞通天池兮岩鹤舞双翎,铁骨藏玉匣兮玉蜕和香泥。
月浸观音石兮恍有金身现普陀,风号玉女峰兮疑是湘江虞妃啼。
仙馆学堂兮闻书声,丹炉茶灶兮晓烟迷。船架半壑兮使星会泛河汉归,机留古洞兮天孙去作牵牛妻。
棋盘开岩石兮钓台瞰晴川,岩有虎啸兮窠有金鸡栖。
狮子伏岩兮耀日气犹鲜,仙羊化石兮眠云青草萋。
大小藏蕴灵异兮下有龙湫水泠泠,一线天通九有兮旁有风洞凉凄凄。
翰墨罗列兮因之生兴,廪石高贮兮可以忘饥。红尘迥绝兮山中发兰桂,神仙何许兮云间闻犬鸡。
茶洞幽窅兮悬崖飞瀑布,桃源深邃兮沿流得径蹊。
有人卜居大隐屏兮学宗周孔事盐齑,但见此心止止兮炼成大药服刀圭。
武夷君去后兮有十三仙之同时,代不乏人之兮仙阶陆续跻。
或尸解兮只履归去,或飞升兮铁笛长嘶。以今视昔兮吴李可接踵,不须怀古兮感慨而怆悽。
作诗勉同志兮欲倩仙掌摩丹崖,我醉挥椽笔兮大书特书而留题。
翻译
天下武夷啊,是第一等的山溪胜境;升真洞与大王峰、天柱峰交相辉映,齐名并列。
不知哪年中秋,玉帝曾在此赐宴曾孙(武夷君),幔亭高悬云霞,彩桥横跨虹霓。
我想寻访仙人遗迹,搜寻此地灵秀之气,于是逆流乘舟,又拄藜杖攀越险径。
身轻欲飞,仿佛生出羽翼,手攀烟萝,脚踏天梯;俯视人间,渺远难辨,只见群峰错落,高低参差。
龙洞直通天池,岩上仙鹤展翅双舞;铁骨(仙人遗骸)藏于玉匣,蜕下的仙体混着香泥。
月光浸照观音石,恍惚间似有金身菩萨显现于普陀;风声呼啸玉女峰,令人疑是湘江边虞妃(舜妃娥皇、女英)在哭泣。
仙馆学堂中似有读书声传来,丹炉茶灶旁晨烟迷蒙。
半山崖上架着仙船,仿佛星使泛银河而归;织机留在古洞,天孙(织女)已去做了牵牛郎的妻子。
棋盘刻在岩石上,钓台俯瞰晴川;岩中有虎啸,巢穴里金鸡栖息。
狮子岩伏卧山间,日光照耀下气势犹新;仙羊化为石像,安眠于青草云雾之中。
大小岩洞蕴藏无数灵异,下方有龙湫泉水泠泠作响;一线天贯通九重天宇,旁边风洞凉意凄凄。
崖壁罗列历代翰墨题刻,令我诗兴勃发;廪石高耸如粮仓,使人忘却饥肠。
此地远离红尘,山中兰桂自发芬芳;何处有神仙?只闻云间犬吠鸡鸣。
茶洞幽深,悬崖飞瀑奔泻;桃源般深邃,沿溪可寻小径。
有人隐居大隐屏下,虽研习周孔之道,却甘守清贫盐齑;只见其心澄澈宁静,终炼成大药,服食刀圭(仙丹)。
自武夷君离去后,十三位仙人相继于此得道;代代不乏修道之士,陆续登上仙阶。
有的尸解而去,只留一只鞋履;有的飞升上天,铁笛长鸣。
以今日观之,吴真人、李道人等仙迹犹在,足可接踵前贤,何须怀古而徒增悲怆?
我作此诗勉励同道之人,愿借仙人巨掌摩挲丹崖;醉后挥毫,大书特书,留题于此!
以上为【武夷歌】的翻译。
注释
1. 武夷:武夷山,在今福建崇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号“升真元化洞天”。
2. 升真有洞:即升真洞,武夷山著名道教洞穴;大王、天柱:武夷三十六峰中两大主峰。
3. 曾孙:指武夷君,传说为彭祖后裔,受玉帝册封,主司武夷。
4. 幔亭宴会:据《武夷山记》,武夷君曾于中秋设幔亭彩桥宴请乡人,乃武夷核心神话。
5. 溯洄:逆流而上;杖藜:拄藜杖,古人登山常用。
6. 羽翰:羽翼;扪烟萝:手攀缠绕烟雾的藤萝。
7. 龙洞、天池、岩鹤:皆武夷实景或传说景点;“铁骨”“玉蜕”指仙人遗骸与蜕化之体。
8. 观音石、玉女峰:武夷著名象形山岩;虞妃啼:用湘妃哭舜典故,喻风声凄婉。
9. 仙馆学堂、丹炉茶灶:指宋代朱熹等曾在武夷讲学、炼丹、种茶,儒道交融。
10. 尸解、只履:道教成仙方式,尸解指假托死亡而仙去,只履典出达摩“只履西归”;吴李:指南宋武夷道士吴真人(吴猛?存疑)、李道人等,或指当地著名修道者。
以上为【武夷歌】的注释。
评析
白玉蟾《武夷歌》是一首典型的道教游仙长篇古风,融合神话传说、山水实景与内丹修炼思想,全面颂扬武夷山作为道教洞天福地的神圣性。全诗结构宏大,先总写武夷地位,再述玉帝赐宴神话,继而以第一人称“我”游历诸景,穿插历史仙迹、自然奇观与修道实践,最后以勉励同志、醉笔题崖作结。诗中大量运用道教典故(如尸解、飞升、刀圭)、神话意象(幔亭宴、天孙、虞妃)与武夷实景(一线天、茶洞、龙湫),虚实交织,瑰丽奇幻。语言奔放恣肆,句式长短错落,既有汉赋铺陈之风,又具宋诗理趣之致,充分展现白玉蟾作为南宗五祖的宗教情怀与文学才华。
以上为【武夷歌】的评析。
赏析
《武夷歌》堪称武夷山的“诗意志书”。诗人以神游之笔,将地理、神话、历史、宗教熔铸一体。开篇即确立武夷“天下第一”的神圣地位,继以“幔亭宴”神话赋予其天界合法性。中段游历描写极具空间感:从乘舟溯溪到攀崖扪萝,视角由低至高;所见之景,既有“龙湫泠泠”的听觉、“风洞凄凄”的触觉,又有“金身现”“虞妃啼”的幻觉,多维感官交织,营造出亦真亦幻的仙境氛围。尤为可贵的是,诗中不仅写仙,亦写人——“卜居大隐屏”者虽习儒术,却守贫修道,体现南宋儒道合流思潮。结尾“不须怀古兮感慨而怆悽”一反传统怀古悲情,转为积极进取的修道信念,彰显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精神。全诗气脉贯通,想象奇崛,辞采飞扬,是道教文学与山水诗结合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武夷歌】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卷三,题为《武夷歌》,属白玉蟾代表作。
2. 《正统道藏》洞真部收录白玉蟾诗文,此诗被列为咏武夷重要文献。
3.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白玉蟾诗:“多豪迈之气,兼有仙逸之致。”与此诗风格相符。
4. 近人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引此诗证武夷道教地位,称其“融神话、地理、丹道于一体”。
5. 当代学者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指出,白玉蟾此类诗“强化了武夷山作为南宗祖庭的神圣叙事”。
6. 《全宋诗》第57册收录此诗,文字与《道藏》本基本一致。
7.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四提及武夷幔亭传说,未直接评此诗,但可互证其影响。
8.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武夷事迹,与诗中描述高度吻合,说明其基于真实地理与传说。
9. 无宋元时期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10. 此诗未被《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等宋明诗话著录,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
以上为【武夷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