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宛丘先生(张耒)自己都常常吃不饱,
更可笑那老崔(崔度),虽身怀百巧却一样穷困。
我们曾从一更相聚直到三更才归,
在那古柏的浓荫下一同观看参星与昴宿。
去年我为你(崔度)设下苜蓿般的简宴,
夜晚共饮那色红如丹的闽中美酒。
今年我依然在看去年那样的明月,
在这寒露清冷的夜里,遥知你(范子渊,喻指崔度)定然身受饥寒。
我典当衣物换来田地,自己种下一顷豆子,
哪知连月大雨,地里竟生出蝌蚪(形容水涝成灾)。
回到家中,唯有四壁和草虫的鸣叫,
这般光景,还不如那善饮的王江常能饮酒自宽。
以上为【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的翻译。
注释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
崔度贤良:崔度,字世文,通过“贤良方正”科入仕,故称“贤良”。
宛丘先生:指张耒,苏轼门人,后居陈州(古称宛丘),故称。
穷百巧:虽有很多才智、技艺,却依然穷困。
参昴:参星与昴星,均为二十八宿之一,泛指星辰。
苜蓿盘:形容学官或文人生活清苦,以苜蓿为蔬。
闽酒赤如丹:指福建产的红色酒,如当时著名的“红酒”。
范叔寒:借用战国时范雎(字叔)受辱挨冻的典故,此处关切友人的贫寒境遇。
典衣:典当衣物。
科斗:蝌蚪。此处形容田地因久雨积水,仿佛成了蝌蚪滋生的池塘。
王江:同时代一位善饮的布衣文人,苏轼在诗中多次提及,如《王巩清虚堂》诗自注:“王江,陈州道人。” 在此代表一种无所牵挂、饮酒自适的生活状态。
以上为【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于元祐二年(1087)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融怀人、感旧、自嘲于一体。诗中提及三位友人:弟子张耒(宛丘先生)、贤良崔度以及可能指代的范子渊(以“范叔”借喻),并隐含对弟弟苏辙(子由)的思念。全诗以幽默自嘲的笔调,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共有的清贫与闲适,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并在结尾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超脱。苏轼巧妙地将天文星象(参昴)、自然景象(积雨、草虫)与生活琐事(典衣种豆)相结合,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
以上为【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随物赋形”、嬉笑成文的特点。他以自嘲起笔,写友人亦是写自己,将一群才高而位卑的文人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古柏阴中看参昴”一句,意境清幽,充满了文人雅趣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然而,诗意随即转入现实的困顿:“今年还看去年月”,物是人非,唯有清贫与寒意依旧,甚至更甚——自己种豆却遇涝灾,颗粒无收。结尾“不如王江常饮酒”,并非真正的颓丧,而是苏轼在困境中特有的豁达与排遣,以一种看似消极的比较,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在调侃与辛酸的交织中,深刻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以上为【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归来四壁草虫鸣,不如王江常饮酒”二句)结用王江,亦谑浪,亦沈郁。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怀崔度,并怀子由也。前段叙旧,后段感今,通首情味寂寥,而倜傥如话。
现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写对旧友的怀念和自己的清苦生活,却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出之,典型地体现了苏轼笑面人生的旷达性格。“典衣自种”而“积雨生科斗”,于自嘲中见出深深的无奈。
以上为【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