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南春旱导致水泽干涸鱼踪绝迹,
整整一年锅灶不曾飘散鱼腥气息。
今日偶有渔夫前来叫卖鲈鱼鳊鱼,
手提的鱼儿长过一尺令我甚惊喜。
唤来童仆舂捣上好的红莲稻米,
价值相当却愿以十倍米换此鱼。
暂且烹成吴地风味的鱼羹佐早餐,
饱食后卧在晴檐下晒暖寒背心惬意。
如今世间持戈负箭者正争战不休,
朝廷只知任用武夫却将文士弃鄙。
怎比得我朝暮吟诗逍遥自在,
恰似悠然相伴沧洲边的白鹭群栖。
以上为【五歌放牛】的翻译。
注释
岁晏:年末
腥鼎鬲(lì):烹鱼的锅具飘出腥味,指吃到鱼鲜
鲈鲂:鲈鱼与鳊鱼,江南名贵鱼种
红莲米:唐代江南优质稻米,色微红
轻重相当:按价值等价交换
吴羹:吴地风味的羹汤
横戈负羽:手持兵器背负箭囊,指从军征战
骁雄:勇猛武将
沧洲:水滨隐士居所
白鸟群:白鹭等水鸟,喻隐逸之趣
以上为【五歌放牛】的注释。
评析
此诗在陆龟蒙《笠泽丛书》中具有典型意义:
隐逸哲学的深化:不同于一般隐逸诗对田园的单纯赞美,本诗通过“十倍换鱼”的经济行为,展现隐士对精神价值的重估——物质等价不等于心灵等价
批判现实的锐利:“只用骁雄不用文”直指晚唐藩镇割据、重武轻文的社会病态,与罗隐《代文宣王答》中“只今时代轻儒术”形成时代共鸣
生活美学的建构:将早餐鱼羹、晴檐曝背等琐事诗化,回应了其《江湖散人传》中“天地间隐者散人”的生存理念
本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时陆龟蒙隐居松江甫里。当时淮南、浙西藩镇混战,朝廷科举停废,文人出路受阻。诗中“不用文”的慨叹,正是此期寒士处境的艺术折射。其自编《笠泽丛书》将此诗列入“五歌”系列,可见诗人自身对此作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一次简单的以米换鱼事件,展现了陆龟蒙作为江湖散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坚守。在看似随性的笔触下,蕴含着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洞察,是晚唐隐逸诗中“以俗为雅”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五歌放牛】的评析。
赏析
结构匠心:
前八句叙事:以“春旱无鱼”起兴,通过“换鱼-烹羹-曝背”的日常琐事,构建出隐士生活的素朴画卷
后四句抒怀:由“横戈负羽”的现实切入,在文武取舍的对比中突显隐逸价值
意象经营:
以“鲈鲂”暗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暗示归隐之志
“红莲米”与“白鸟群”的色彩对照,营造出尘世的温暖与自然的清旷两种意境
“晴檐曝背”的闲适场景与“横戈负羽”的纷乱世象形成强烈反差
语言特色:
采用江南口语入诗(如“呼儿”“且作”),充满生活气息
数字运用巧妙:“十倍”米换鱼显洒脱,“晓夕”吟诵见持之以恒
以上为【五歌放牛】的赏析。
辑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龟蒙《放牛》诸作,寓冷眼于闲情,藏锋颖于淡墨,读之如品橄榄,回味乃见真味。”
清·纪昀《四库提要》:“鲁望(陆龟蒙)《五歌》皆仿屈子《九歌》体,而《放牛》篇特以平易写幽愤,‘曝寒背’三字,写尽江湖散人风致。”
现代学者沈松勤《唐诗研究》:“陆龟蒙将日常交易诗化的能力独步晚唐,‘十倍换鱼’的细节,使陶渊明‘带月荷锄’的隐士形象有了更丰富的市井维度。”
以上为【五歌放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