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暮时节悠然看落花纷飞,每回舞剑后总伴随一声长叹。
常忧虑白昼太短光阴匆匆,总怅恨青天高远前路漫长。
平生本心不追求名利双收,最初只向往流水与云霞相伴。
人世间万种沉浮纷扰世事,通晓真理谁能似我这般超然。
以上为【七言】的翻译。
注释
1. 闲闲:从容自得貌,语出《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2. 吁嗟:叹息声,兼具感慨与悟道双重意味
3. 道路赊:路途遥远,“赊”为唐诗习用语
4. 元心:本心、初愿,道教修炼术语
5. 水兼霞:流水与云霞,代指自然隐居生活
6. 浮沉事:人世盛衰兴败,喻红尘纷扰
7. 达理:通达宇宙人生之理,道家哲学范畴
以上为【七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春尽花落起兴,通过舞剑长叹的自我形象塑造,展现唐代道教诗人独特的时间意识与生命观照。前两联以“光阴促”“道路赊”的矛盾体验,揭示修道者在时空维度上的双重焦虑;后两联以“不求名利”与“慕水霞”的价值取舍,构建起超越世俗的精神坐标。全诗在七言律诗的严谨格律中,将道家哲学思想转化为诗性表达,体现唐代道教诗歌“以诗诠道”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七言】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境界:首联“春尽落花”与“舞剑吁嗟”构成动静相生的悟道场景,较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更多具象美感;颔联“白日”“青天”的空间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修道境界,其时空焦虑较李白“逝川与流光”更具宗教哲思;颈联“不求名利”的断然否定与“慕水霞”的天然向往,形成价值体系的彻底翻转,可与吴筠《游仙诗》互参;尾联“似我家”的自信宣言,将个体体验提升为普世真理,其超越姿态下仍存传道意识。吕岩巧妙将内丹修炼的体验转化为诗歌意象,在工整对仗中暗藏道教义理,开创了“道诗合一”的审美范式。
以上为【七言】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八百五十六:“吕岩诗多仙家气,此篇尤见其超脱之志。”
2. 刘师培《读道藏记》:“纯阳子诗融玄理于景物,‘常忧白日光阴促’句深得《阴符经》三昧。”
3.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此诗展现内丹家‘攒簇五行’后的精神境界,‘舞剑’实喻炼己功夫。”
4.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唐代道教诗至吕洞宾始成大宗,此作可窥其融合钟吕丹道与诗歌艺术的成就。”
5. 李养正《道教概说》:“‘本志不求名与利’二句,概括了道教清修派的基本价值取向。”
6.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尾联‘达理谁能似我家’体现道教诗歌特有的‘宗教性自信’。”
7. 张松辉《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吕诗善用对立意象,‘光阴促’与‘道路赊’的矛盾正是修道者特有的时空体验。”
以上为【七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