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微雨初起时,随着林间雾气一同飘动;渐渐地,分得了夜间的丝丝凉意。
窗户敞远,寒气侵袭得灯焰也带着冷意;庭院空寂,依稀能听见近处水面的细微声响。
以上为【微雨】的翻译。
注释
稍:渐渐。共:与,跟。
迥(jiǒng):远。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1. 林霭:林间雾气
2. 稍:渐渐
3. 共:分得、共享
4. 夜凉分:分得夜晚的凉意
5. 窗迥:窗户遥远,指居室空旷
6. 侵灯冷:寒气侵袭灯焰使之显得清冷
7. 庭虚:庭院空寂
以上为【微雨】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精微的感官体验捕捉微雨特质,通篇不着“雨”字而雨意弥漫。诗人通过林霭流动、夜凉渐生、灯焰含冷、虚庭水声等多维度的侧面烘托,创造出空灵朦胧的意境。其中“侵灯冷”以触觉写视觉,将寒光浸透灯火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心理感受,体现了李商隐对物象关系的独特把握。全诗在虚实相生的描写中,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力。
以上为【微雨】的评析。
赏析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这首咏物诗以超凡的感知力构建出微雨的立体空间。前两句从时间维度展现微雨渐渗的过程,“初随”与“稍共”形成时间链条,林霭的视觉动态与夜凉的触觉感受相互交融。后两句转向空间营造,“窗迥”与“庭虚”拓展出纵深空间,灯火的视觉温度与水流听觉形成通感交响。诗人特别擅长捕捉物象间的微妙联系:雾气与雨丝共舞,凉意与夜色同生,冷气穿透光源,水声穿透虚空,这种多维交织的描写方式,既符合自然现象的物理真实,又承载着诗人孤寂敏感的心理图景。全诗在极小篇幅内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境到内心的完整过渡,体现晚唐咏物诗“即物达情”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微雨】的赏析。
辑评
清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窗迥而侵灯觉冷,庭虚故近水遥闻,写“微”字静细。
清代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田兰芳曰:写“微”字入神。
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四家以为虽无远指,写“微”字自得神也。然既无远指,则刻画亦小家数耳。问:小诗亦有不必定有远指者,如辋川唱和非即景自佳哉?曰:王、裴所咏虽无远指,而有远韵、远神,天然凑泊,不可思议,非以刻画形似为工也,自不得比而同之。
1.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写微雨,妙在句句是微雨,句句是夜中微雨。末句‘近水闻’三字,尤臻微茫之境。”
2.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四句俱用侧写,而微雨自见,此不粘不脱之法。”
3.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侵灯冷’三字,写微雨夜气入神,非身历不能道。”
4.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义山咏物每于虚处着墨,此诗通体空灵,尤得神味。”
5. 日本·近藤元粹《李义山诗集》:“二十字中,物色与意兴浑然一体,可谓化工之笔。”
以上为【微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