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担任县尉勤勉不倦更显寒苦,费尽心思已成癖好不为清名。
虽似仗剑驾鹤的仙人般清贫,仍有诗篇歌赋赢得盛名。
后辈皆愿勤勉求作弟子,都将疑难义理请教先生。
与您相识只因儒术相通,岁月愈久别具深情。
以上为【赠萧山彭少府】的翻译。
注释
1. 萧山:今浙江萧山
2. 少府:县尉别称
3. 孜孜:勤勉不怠
4. 至癖:极其执着
5. 剑鹤支残债:化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典故,喻清贫
6. 疑义:学术疑难
7. 儒术:儒家学说与治国之术
以上为【赠萧山彭少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写实笔触勾勒唐代基层文吏的生存状态,通过“孜孜寒苦”的仕途艰辛与“歌篇盛名”的文学成就的对照,展现士人在仕隐之间的精神坚守。诗中“剑鹤支残债”的奇特意象,既写清贫境况,又喻高洁品格,而“疑义问先生”的师承关系,在晚唐儒学衰微背景下尤显珍贵。尾联“因儒术”的相识根源与“别有情”的岁月沉淀,将私人交谊升华为文化传承的使命共担。
以上为【赠萧山彭少府】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方干隐居会稽期间,是其赠答诗中的代表作。首联以“孜孜更寒苦”定调,突破传统赠诗多作谀词的惯例,真实再现唐代县尉“理事惟苕帚,操持同倚柱”的卑微处境;“操心至癖”四字既写彭少府勤政之态,又暗含对“吏隐”精神的肯定。颔联用典精妙:“剑鹤”意象既承《庄子·说剑》的侠气,又启吕洞宾“剑术通玄”的道蕴,在儒吏身份中注入仙道气质;“歌篇盛名”则对应方干自身“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创作体验,形成跨越身份的共鸣。颈联“尽拟勤求”与“皆将疑义”的群体认同,既见彭少府学养之深,更折射出晚唐州县官承担教化职能的历史实况。尾联“因儒术”的朴素陈述,在牛李党争后儒学式微的背景下,不啻为文化守成的宣言,而“岁月弥多”的时间积累,使这份情谊超越寻常诗酒唱和,成为乱世中精神同盟的象征。
以上为【赠萧山彭少府】的赏析。
辑评
1.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干为诗炼句,字字无失,『虽将剑鹤支残债』七字,咏贫吏尤切。”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方干赠尉诗,『操心至癖不为清』,视姚合《赠任蕃》『官小诗名大』更见风骨。”
3.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十哲之中,以干为最清,『犹有歌篇取盛名』实自况语。”
4.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在剑鹤残债的仙道意象中,注入儒者担当,此晚唐诗人调和三教之典型。”
以上为【赠萧山彭少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