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窗边水波轻漾,日光下鱼儿吐泡嬉戏;我随手采摘黄花,蝴蝶穿行衣间。不知不觉春风吹散了醉意,只留下明月静静地照着我独自归去。
以上为【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的翻译。
注释
鱼吹日:一作「鱼吹沫」。
蝶透衣:一作「蝶透绕」。
1. 韩康公:指韩绛(1011–1088),字子华,开封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卒谥“康”,故称韩康公。
2. 侍儿:侍女,此处指韩康公的婢女。
3. 求书扇上:请求题诗于扇面之上,是宋代文人雅士常见的应酬方式。
4. 细浪:细微的水波。
5. 鱼吹日:鱼儿在阳光下的水面吐泡,仿佛吹动日影。
6. 黄花:菊花或泛指秋日野花,此处可能为泛称春日花草。
7. 蝶透衣:蝴蝶飞舞穿行于衣袖之间,形容春景之灵动。
8. 春风吹酒醒:春风拂面,使人从酒醉中清醒过来。
9. 空教明月照人归:唯见明月相伴归途,“空教”二字透露出一丝落寞之情。
10. 二首:此诗原为组诗,共两首,今仅存其一或部分流传。
以上为【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题赠韩康公(即韩绛,北宋大臣)侍女求其题扇之作,共二首,此处所录为其中一首。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闲适之景,寓情于景,抒写酒后微醺、物我两忘的心境。前两句写景生动,动静结合,展现自然生机与人的亲近;后两句转写内心感受,由醉至醒,由欢聚到独归,流露出淡淡的孤寂与超然。整体语言清丽自然,意境空灵悠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深远的特点。
以上为【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通过描写春日宴饮之余的闲适情景,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情感体验。首句“窗摇细浪鱼吹日”以视觉切入,将窗外微波荡漾、鱼戏水中映日吐泡之景写得栩栩如生,“摇”字写出水波轻动之态,“吹”字赋予鱼儿以动作灵性,极具画面感。次句“手弄黄花蝶透衣”转入近景,写诗人自己采摘花草时,蝴蝶穿飞于衣间,动静交融,充满生活情趣。这两句看似写乐景,实则暗藏时光流逝之感。后两句陡然转折:“不觉春风吹酒醒”,承接前文饮酒情境,言醉意渐消,意识回归现实;末句“空教明月照人归”则意境顿开,由热闹转入清冷,明月高悬,独行归路,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空教”二字尤为传神,既含无奈,又带洒脱,体现苏轼惯有的旷达中蕴悲凉的风格。全诗结构精巧,由外景入内情,由欢愉转孤清,短短四句完成情绪的起落,耐人回味。
以上为【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有唐人风致”。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期诗作云:“晚年诗多萧散自然,不事雕琢,此类是也。”(见《瀛奎律髓汇评》)
3. 《历代诗话》引南宋吕本中语:“东坡小诗如‘明月照人归’之类,皆一时兴到之言,而意味无穷。”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绝句时指出:“东坡五绝、七绝,往往以无意得之,反成妙境。”可为此诗注脚。
5.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选集》中指出:“此类题扇小诗,虽属应酬之作,然情景交融,自出机杼,足见大家手笔。”
以上为【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