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当年,曾供奉,旧霓裳。叹茂陵、遗事凄凉。酒旗戏鼓,买花簪帽一春狂。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
翻译
忆当年,曾供奉宫廷,演奏《霓裳》旧曲。
可叹明朝旧事,徒留凄凉。
酒旗招展,戏鼓喧天,买花簪帽的狂放春情已成过往。
绿杨掩映的池苑馆舍,适逢盛大的宴集,我却仍漂泊他乡。
欣喜的是新词刚刚填成,内中无限恨意,令人断肠。
为了知音之人,我仔细斟酌思量。
变换曲调,调整字句,在华美厅堂高燃的烛光下演奏丝竹。
夜深时分,风清月明,击打檀板急促催拍,我便是那听曲的周郎。
以上为【金人捧露盘 · 观演秣陵春】的翻译。
注释
1. 金人捧露盘:词牌名,又名《铜人捧露盘》
2. 秣陵春:吴伟业所作传奇,借南唐亡国影射明亡
3. 供奉:指曾任明朝翰林院编修
4. 霓裳:《霓裳羽衣曲》,代指明代宫廷礼乐
5. 茂陵:汉武帝陵墓,此处借指明陵
6. 酒旗戏鼓:指江南市井的歌舞升平
7. 簪帽:宋代男子簪花习俗,此处化用
8. 偷声减字:词曲创作手法,指调节声律字数
9. 檀板:檀木拍板,用于控制节奏
10. 顾曲周郎:用周瑜精音律典故,作者自喻
以上为【金人捧露盘 · 观演秣陵春】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吴伟业观剧感怀之作,表面写观演《秣陵春》传奇的场景,实则借南唐旧事抒写明亡之痛。全词以“记当年”与“身在他乡”构成时空张力,用“旧霓裳”与“新词”形成意象对照,通过“偷声减字”的创作细节,暗喻对前朝文化的坚守与调整。结尾以“顾曲周郎”自况,既点明知音难觅的孤独,又彰显了以文化传承抵抗历史遗忘的士人气节。
以上为【金人捧露盘 · 观演秣陵春】的评析。
赏析
作为“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此词深得“词史”笔法。上片以“记当年”领起,用“茂陵遗事”暗转,在个人供职经历与王朝覆灭的对照中,构建起宏大的历史苍凉感。“绿杨池馆”的现时欢宴与“身在他乡”的疏离感并置,揭示出遗民身份的内在矛盾。下片将创作过程与情感宣泄相融合,“无限恨”三字如金石掷地,既是《秣陵春》剧作的主旨,也是作者对时代巨变的凝练概括。结句用“顾曲周郎”典故,既保持传统词学的雅正,又在“催”字的急节中透露出文化救赎的紧迫感。
以上为【金人捧露盘 · 观演秣陵春】的赏析。
辑评
1.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梅村词最有名《秣陵春》,凄丽幽婉,感均顽艳。”
2.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金人捧露盘》一阕,故国之思,体兼骚雅。”
3. 清·徐釚《词苑丛谈》:“此词音节悲壮,情致缠绵,读之如听开元遗事。”
4. 近代赵尊岳《填词丛话》:“梅村以史笔为词,‘茂陵遗事’四字包举一代兴亡。”
5.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偷声减字’句实为梅村自道其创作苦心,于守律中求变通。”
以上为【金人捧露盘 · 观演秣陵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