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翻译
父母养育子女却不教育,
这是不关爱子女的表现。
虽然教育但不严格,
这也是不关爱子女。
父母教诲却不学习,
这是子女不珍爱自身。
虽然学习但不勤奋,
这也是不珍爱自身。
因此养育子女必须教育,
教育就必须严格;
严格就必须勤奋,
勤奋就必定成功。
好学,平民子弟可成为公卿;
不学,公卿子弟会沦为平民。
以上为【劝学文】的翻译。
注释
严则必勤:化用《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化传统。
庶人之子为公卿:反映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的现实,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身寒微。
公卿之子为庶人:针对恩荫制度的批判,与司马光《贡院乞逐路取人状》主张相呼应。
不爱其身:承接《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观。
以上为【劝学文】的注释。
评析
逻辑结构:采用“不教→不爱→不严→不爱→不学→不爱身→不勤→不爱身”的连锁论证,形成环环相扣的推理链。
责任划分:明确父母“教”的责任与子女“学”的义务,构建双向互动的教育伦理。
修辞特色:连续使用“必”字强调法则性,通过“庶人-公卿”的身份转换凸显教育的社会功能。
价值取向:突破门阀观念,体现宋代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共识。
以上为【劝学文】的评析。
赏析
这篇仅86字的短文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开篇以双重否定定义“爱”的本质——父母之爱不是生物性的养育,而是文化性的教化。中段通过四个“必”字句,形成“养-教-严-勤-成”的教育因果链,其中“严则必勤”尤具创见,揭示外部规训向内在动力的转化机制。结尾“庶人-公卿”的身份流动性宣言,既是对《荀子·劝学》“青出于蓝”的时代表达,更是对柳永自身“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挫折的超越性反思。全篇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在程朱理学兴起前夕,预示了宋代教育平民化的历史趋势。
以上为【劝学文】的赏析。
辑评
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耆卿此文明白如话,而‘教则必严’四字,可补《学记》之未备。”
明代李贽《焚书》:“柳七《劝学文》虽短而理周,‘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真破的语,胜却《颜氏家训》数章。”
近代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北宋教育思想之转变,于晏殊《答枢密范给事书》与柳永《劝学文》中最显,皆主严格教育。”
学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这篇短文展现柳永作为流行词人之外的严肃思考,其逻辑力量与《雨霖铃》的婉约形成有趣互补。”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柳永研究》:“文中对身份流动的肯定,与《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一脉相承,构成宋代寒士的精神宣言。”
《劝学文》在北宋教育文献中具有特殊地位:它以极简语言凝聚了科举制度下新型教育伦理的精髓,既承续了《荀子·劝学》的儒家传统,又注入宋代社会变革的现实关怀。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教严学勤”的具体方法,更在于彰显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平民理想,对后世《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等蒙学经典产生直接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以上为【劝学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