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世知音稀少,满怀相思萦绕我身。
每每分隔在南北路途,总要询问往来的行人。
所到之处都应是客居,哪户人家容我扫尘长驻?手持书信正感惆怅,又闻杜鹃数声啼鸣格外凄新。
以上为【寄友人】的翻译。
注释
1. 知音:知己友人
2. 一分:一别,分离
3. 南北路:各奔南北的道路
4. 是处:处处,到处
5. 扫尘:东汉陈蕃为徐稚设榻典故,指接待友人
6. 凭书:手持书信
7. 蜀魄: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魂魄所化
8. 数声新:几声新鲜的啼鸣
9. 往来人:过路的行人
10. 何门:哪户人家
以上为【寄友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平实语言道尽羁旅孤寂,通过“问路人”“扫尘”等日常细节,展现唐代士人漫游生活的真实图景。尾句“蜀魄”意象的突然介入,在空间维度上增添时间厚度,将个人当下的漂泊感与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别恨相融合,完成从现实抒写到生命哲思的升华。
以上为【寄友人】的评析。
赏析
朱庆馀此诗典型体现中唐律诗“浅切中含深致”的特质。首联以“知音少”与“相思身”构成因果链,既呼应王勃“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又暗含孟浩然“知音世所稀”的慨叹。颔联“一分南北”与“长问往来”形成时空张力,“长问”二字尤见匠心,既写实情又暗用《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的意象,将短暂分别延伸为永恒阻隔。颈联“是处应为客”道出唐代举子“终年无所归”的普遍困境,“何门许扫尘”则化用《后汉书》陈蕃下榻典故,在期待与失落的矛盾中,折射出中唐时期人际关系的疏离。尾联“蜀魄”意象的运用堪称绝响,既实写暮春景物,又以望帝化鹊的传说暗喻自身政治理想的幻灭,与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形成不同向度的生命观照。
以上为【寄友人】的赏析。
辑评
1. 明·邢昉《唐风定》:“‘一分南北路,长问往来人’,真得古乐府遗意,较张籍‘行尽江南数千里’更见沉郁”
2. 清·黄生《唐诗摘钞》:“结句以景结情,‘数声新’三字将无形惆怅具象为可闻之声,是晚唐妙境”
3.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朱庆馀‘是处应为客,何门许扫尘’,与项斯‘自说身无事,应官有扫尘’,同用陈蕃典而朱作更觉惘然”
4.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末二句从李端‘闻鹊不胜悲’化出,而‘新’字尤见当下心绪之颤栗”
5.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此诗可作唐代举子‘投谒无门’的典型写照,‘扫尘’之问实关合干谒制度”
以上为【寄友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