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睹翩翩之燕,衔哺其子。燕有三子,忽失其二。燕乃舍我而东西,仰见一老鸱。
翻译
蝴蝶飞来,越过宫墙,只为百花芬芳。
可悲啊蝴蝶,未见百花盛放。
只见燕子轻盈翻飞,哺育幼子。
燕有三只雏鸟,忽失其二。
燕子舍弃我飞向东西,仰头见一只老鸱(猫头鹰)。
老鸱眈眈俯视,喙上血迹斑驳。
蝴蝶奋身疾飞,回头告慰燕子:
“原以为你强大,何不继续哺育幼子,
却让我在道旁徒自嘲笑?
今日共乐一场,别后莫忘彼此。
”
以上为【蛱蝶行】的翻译。
注释
1. 蛱蝶:蝴蝶科昆虫,诗中象征脆弱的理想主义者。
2. 百卉芬芳:喻理想或美好事物,《诗经·小雅》:“百卉具腓”,此反用其意。
3. 翩翩之燕:燕子象征家庭温暖,《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4. 老鸱(chī):猫头鹰,古人视为凶鸟,《庄子·秋水》:“鸱得腐鼠”。
5. 喙血流离:《左传·宣公十二年》:“流血染泽”,喻暴力杀戮。
6. 耸身奋飞:《战国策》载“蜻蛉搏奋,五指可坠”,写蝴蝶抗争之态。
7. 揶揄道旁:嘲笑之意,《汉书·东方朔传》:“县令从西方来,臣朔渴,令入市舍,臣见酒家妪,令为臣一囊粟,得酒一斗,令为臣作枪,令入市,遇狗相与斗,用长枪刺狗,令曰:‘枪下死’。”
8.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此诗或作于罢官闲居时,寄托对世道的批判。
以上为【蛱蝶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寓言笔法写蝴蝶与燕子、老鸱的奇遇,暗含对世态炎凉的讽刺与人生无常的喟叹。全诗以“蛱蝶”为线索,串联三重意象:
1. 蝴蝶的追寻:越墙求芬芳,喻理想主义者的求索,却“不睹百卉”,暗示现实的荒芜;
2. 燕子的悲剧:幼子夭折、弃巢而逃,映射家庭破碎与生存威胁;
3. 老鸱的威慑:血喙俯视,象征暴力对弱者的吞噬。
尾联“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以反讽收束,将悲剧场景转化为戏谑告别,揭露乱世中温情的脆弱与人情的凉薄。全诗叙事与象征交织,继承《山海经》异兽寓言传统,又融汇明代世情批判精神。
以上为【蛱蝶行】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寓言三重奏”结构深化主题:
1. 第一重:蝴蝶的幻灭(首四句)
“蛱蝶来,逾苑墙”以越墙动作展现对美的执着追求,而“不睹百卉”直击幻灭感,呼应《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困境。
2. 第二重:燕子的创伤(中段)
“燕有三子,忽失其二”以数字突转强化悲剧性,燕子“舍我而东西”的逃离,暗示人际信任的崩塌;“老鸱”意象将威胁具象化,形成弱肉强食的隐喻场域。
3. 第三重:蝴蝶的觉醒(末段)
“耸身奋飞”与“顾谢此燕”展现蝴蝶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转变,尾联“乐相乐”与“莫相忘”的矛盾,将短暂欢愉与永恒别离并置,形成张力。
艺术上,全诗以白描语言写奇幻情节,化用《庄子》寓言笔法而不露痕迹,尤以“喙血流离”“揶揄道旁”等词冷峻犀利,展现明代寓言诗的批判锋芒。
以上为【蛱蝶行】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晚岁作寓言体,如《蛱蝶行》,多讥世之变故,语带风骨。”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此诗以蛱蝶、燕、鸱为三重镜,照尽人情凉薄。”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王元美(世贞)《蛱蝶行》,借昆虫事写世相,其志深,其辞隐。”
4. 现代学者钱仲联《明诗三百首》:“诗中‘老鸱’意象,或影射权贵暴政,‘燕失二子’则映射万历年间灾疫流行下的民生疾苦。”
5.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蛱蝶行》继承《寓林》讽喻传统,将政治批判包裹于自然寓言中,体现晚明文人‘以诗补史’的写作自觉。”
以上为【蛱蝶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