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从此之後,也就看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版本二:
我知道你本有超凡脱俗的仙骨,不惧寒暑,心境澄明;我们相隔千年,重逢却如朝夕之间。因此故意用离别的话语惹恼美人,只为看她泪落如梨花带雨般晶莹。落花早已随旋风飘散而去,花本无情,唯有黄莺独自哀鸣诉说。明朝我将踏上归途,行至塘西方向,那时再也看不见黄莺啼鸣、落花纷飞的景致了。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马中玉韵】的翻译。
注释
木兰花令:实为《玉楼春》,错题为《木兰花令》乃为前人误刻所误导。按《花间集》载《木兰花令》、《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令》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率多混填。
马中玉:元延祐本作「马仲玉」,《东坡诗集》作「马忠玉」(见宋刊《东坡后集·卷一·次前韵答马忠玉诗》),名瑊(Jiān)(见《咸淳临安志》、《山谷年谱》)。其原唱载《玉照新志·卷二》,《全宋词》修订本三五六页收原唱,误名为马成。《东坡诗集》查注引《黄山谷年谱》:「马瑊,荏平人。《玉照新志》:『东坡先生知杭州,马中玉瑊为浙漕。东坡被召赴阙,中玉席间作词曰:「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东坡和之,所谓「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是也。中玉,忠肃亮之子,仲甫犹子也。』」又引《咸淳临安志》:「元祜五年八月,宣德郎马瑊自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改两浙路提刑。」合注云:「绍圣三年知湖州,累知荆州,坐与黄庭坚善,置海州。」
仙骨无寒暑:傅子立注:「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热。」
要看:元延祐本、龙本作「欲看」。
梨花枝上雨:傅子立注:「白乐天《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刘尚荣按:「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二》。」枝上雨,元延祐本作「枝上语」,义逊。
回风:元延祐本作「风回」。
1. 木兰花令:词牌名,又名《玉楼春》《春晓曲》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 马中玉:北宋官员,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曾与苏轼有诗词唱和。
3. 仙骨无寒暑:形容人超凡脱俗,不受尘世冷暖所扰,有道家神仙之姿。
4. 千载相逢犹旦暮:虽相隔久远,但相见如朝夕,极言情谊深厚、心灵契合。
5. 别语恼佳人:故意说离别的话,惹得对方伤感,实则含深情。
6. 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落泪,如梨花承雨,洁白凄美。
7. 落花已逐回风去:落花随风旋转飘散,喻美好事物不可挽留。
8. 花本无心莺自诉:花无情感,而莺鸟却似为其哀鸣,拟人手法,抒发伤春之情。
9. 归路下塘西:指词人即将离去,向塘西方向归去。“塘西”或为地名,亦可泛指水塘之西。
10. 不见莺啼花落处:表达对往昔美景与相聚时光的追忆与怅惘,寓意人事已非。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马中玉韵】的注释。
评析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作答词。上阕先表达了对友人的难捨难分之情,後用诙谐语气调侃友人,安慰对方;下阕主要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友人的赠行词相呼应。全词表现了词人的挚爱之情,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这首《木兰花令》是苏轼在与友人马中玉唱和时所作,借离别之景抒写人生聚散无常之感。词中融合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上片以“仙骨无寒暑”赞友人超然物外,又以“梨花枝上雨”喻美人泪,情致婉转;下片转入暮春景象,以“落花”“莺啼”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意境苍凉。全词语言清丽,情感深沉,体现了苏轼豪放之外的柔情一面,也展现了其对生命哲理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马中玉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词结构精巧,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即以“知君仙骨无寒暑”高度赞美马中玉的品格,将其比作不染尘俗的高士,奠定了全词超逸的基调。“千载相逢犹旦暮”则凸显二人精神相通,超越时空。接着笔锋一转,由友情转入离情,“故将别语恼佳人”看似戏谑,实则深情,借“梨花枝上雨”这一凄美意象,将离愁具象化,极富画面感。下片转入暮春之景,以“落花逐风”“莺自诉”渲染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婉氛围。结尾“明朝归路”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词融哲理、情感、景物于一体,既有豪士之气,又不失婉约之美,展现了苏轼词作的多面性。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马中玉韵】的赏析。
辑评
南宋·周竹坡《竹坡老人诗话》: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校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东坡此词,情韵兼胜,既见旷达之怀,复含缠绵之意。”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梨花枝上雨’,妙在不说泪而泪自见,东坡善用比兴如此。”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言“东坡之词旷”,正可与此词“仙骨无寒暑”之句相印证,体现苏词超然境界。
4.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借别情写人生感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以‘花本无心莺自诉’一句,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马中玉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