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二十日,颓墙屋茆烂。
扶杖出门行,四顾水弥漫。
村迥鸠争巢,林昏鸡失旦。
荒庭蛙黾豪,空庑萤火乱。
蠹鱼败书编,萍草黏户半。
贱贫固多忧,长歌寄吾叹。
翻译
一场雨连下了二十天,颓败的墙垣和屋顶的茅草都已腐烂。
我拄着拐杖出门行走,环顾四周,全是弥漫的积水。
村落偏远,斑鸠争抢着巢穴;树林昏暗,雄鸡错过了报晓。
荒芜的庭院里蛙声喧闹,空寂的廊屋中萤火纷乱。
蛀虫损坏了书卷,浮萍黏附了半扇门户。
清凉的风忽然从东面吹来,一下子剪断了绵延的雨丝。
天空湛蓝,太阳明亮耀眼;河水泛白,星光灿烂闪烁。
沿着旧时的车辙寻路,从河岸的渡口驶向新的岸边。
稍稍令人欣喜的是泥泞已干,破旧的灶台得以生火做饭。
我本就是个贫贱之人,固然多忧多虑,只好放声长歌,寄托我的慨叹。
以上为【久雨喜晴十韵】的翻译。
注释
屋茆:屋茅。茆,通“茅”。
村迥:村落偏远。
鸡失旦:因天色昏暗,公鸡无法准时报晓。
蛙黾:蛙类。黾,一种蛙。
空庑:空廓的廊屋。
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
雨脚:成线落下绵密的雨点。
杲杲:明亮的样子。
河白:河水在晴空下反射出的白光。
船步:船只停靠的渡口。步,通“埠”。
泥潦:泥水淤积。
炊爨:生火做饭。
以上为【久雨喜晴十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所作,真实记录了久雨成灾后终于放晴的过程与感受。全诗紧扣“久雨”与“喜晴”的对比,结构清晰。前十句以白描手法,极力铺陈久雨带来的种种困窘与衰败景象,从宏观的“水弥漫”到微观的“蠹鱼败书编”,从听觉的“蛙黾豪”到视觉的“萤火乱”,将雨灾的破坏力与诗人生活的狼狈刻画得淋漓尽致。后十句笔锋一转,描绘雨住天晴、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及生活回归正常的细微喜悦。然而,诗末两句“贱贫固多忧,长歌寄吾叹”却将情感推向更复杂的层次,表明自然的晴雨虽能带来暂时的宽慰,却无法消除诗人因贫贱和壮志难酬而深藏的忧患,使全诗在“喜”之余,更添沉郁顿挫的底色。
以上为【久雨喜晴十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充分展现了陆游诗歌关注现实、善于摹写、情感真挚的特点。其艺术魅力在于:
极致的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前后景象的巨变,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前段是“颓墙”、“弥漫”、“争巢”、“失旦”、“乱”、“败”、“黏”构成的混乱、破败、压抑的世界;后段则是“天青”、“日杲”、“星灿”、“出新岸”、“泥潦乾”组成的明朗、有序、充满希望的新天地。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喜晴”之“喜”,也更反衬出久雨之“苦”。
细腻的观察与真实的笔触:诗中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极为精准,如“鸠争巢”、“鸡失旦”暗示了生物节律的紊乱;“萍草黏户半”则生动写出潮湿环境中苔藓滋生的状态。这些描写非有亲身经历不能道出,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体现了陆游对日常生活的深切体察。
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度:这首诗并非简单的“苦尽甘来”的喜悦。在描绘了晴朗带来的便利与欣悦之后,诗人以“贱贫固多忧”一句,将情绪拉回现实。自然的晴雨有定时,而人生的困顿与家国的忧患却难以排解。最后的“长歌寄吾叹”,使得“喜”中有“叹”,“晴”中带“忧”,情感层次更为丰富,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以上为【久雨喜晴十韵】的赏析。
辑评
清·赵翼《瓯北诗话》:“ 放翁(陆游)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 无不裁剪入诗。 …… 其《久雨喜晴》等诗, 亦皆描摹尽致, 自成天地。 ” (赵翼指出陆游善于将日常事物写入诗中,并认为《久雨喜晴》这类诗描绘极为细致,自成格局。)
清·乾隆敕编《唐宋诗醇》:“ 前幅写久雨景事, 琐屑题尽。 后幅喜晴, 跃然有生气。 结处仍不脱忧愤之意, 所谓欢愉之词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 (《唐宋诗醇》的评语认为诗的前半部分将久雨的景况写得详尽细致,后半部分写天晴则充满生气,但结尾仍流露出忧愤,并引用韩愈的观点,说明表现穷苦的作品更容易写得动人。)
现代学者 朱东润《陆游选集》:“ 此诗写景叙事, 最为亲切。 久雨之困, 与初晴之喜, 非身经者不能道。 然结语终不忘其平生志事, 故虽云喜晴, 而叹声仍在。 ” (朱东润认为此诗写景叙事非常真实亲切,若非亲身经历不能写出。同时指出,诗的结尾仍不忘其平生的志向,因此虽写喜晴,但叹息之声依然可闻。)
以上为【久雨喜晴十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