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在黄州居住了五年,为何从未提及官妓李宜?
这情形宛如当年杜甫在西川,虽见海棠花开得极好,却始终不曾为它写诗。
以上为【赠黄州官妓】的翻译。
注释
1. 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此谪居五年(1080—1084)。
2. 官妓:古代官府所辖的乐妓,常在宴会中歌舞助兴,地位卑微但才艺出众。
3. 李宜:黄州官妓,生平不详,唯此诗提及其名,可见或为苏轼所识。
4. 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因在黄州城东垦荒种地,筑“东坡雪堂”而得名。
5. 五载黄州住: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七年(1084)谪居黄州,共五年。
6. 何事无言及李宜:为何从未在诗文中提到李宜,此处带有自问与反思之意。
7. 西川杜工部:指杜甫。杜甫曾在唐肃宗时期任左拾遗,后人尊称“杜工部”。安史之乱后流寓蜀中(西川),居成都多年。
8. 海棠虽好不吟诗:传说杜甫在成都时,虽庭院海棠盛开,却未留下咏海棠的诗作,后人引为美谈,认为其有意避而不咏。
9. 却似:正好像,如同。
10. 此诗最早见于宋代费衮《梁溪漫志》卷十,题为《赠黄州官妓》,然是否确为苏轼所作,学界尚有争议。
以上为【赠黄州官妓】的注释。
评析
此诗表面看似闲谈,实则蕴含深意。苏轼借杜甫不咏海棠的典故,婉转表达自己对李宜虽有欣赏却不便言说的复杂情感。既体现了文人之间的含蓄风雅,也暗含仕途困顿、心事难言的无奈。全诗以类比手法,将自身境遇与前贤遭遇相映照,语言简淡而意味悠长,是苏轼晚年诗风“平淡中见深远”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赠黄州官妓】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轻描淡写的口吻,道出一段隐秘的情感波澜。首句“东坡五载黄州住”点明时间与地点,奠定回忆基调。次句“何事无言及李宜”陡起疑问,引人思索——为何五年相处,竟未曾提及此人?这种“不言”本身即是一种深意。后两句巧妙借用杜甫不咏海棠的典故,以古喻今,暗示自己并非无情,而是出于某种克制与节制,不愿或不便形诸笔墨。
杜甫不咏海棠,历来有多种解释:或谓其母名“海棠”而避讳,或谓其心忧国事无心赏花,亦有认为是艺术选择的有意留白。苏轼借此典,既表达了对李宜的尊重与珍视,又透露出贬谪期间言行谨慎、情感压抑的心理状态。
全诗语言朴素,用典自然,不着痕迹。短短四句,融个人经历、历史典故、情感隐忍于一体,展现了苏轼“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超艺术手法。其含蓄蕴藉之处,尤堪回味。
以上为【赠黄州官妓】的赏析。
辑评
1.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十:“东坡在黄州五年,未尝谈及官妓李宜者。后作诗云:‘东坡五载黄州住……’盖寓意深远,非浅近可测。”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诗语甚平易,而寄托遥深。借杜老不咏海棠事,以自解其不言李宜之故,可谓善用典矣。”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宋人笔记多载东坡轶事,然此类赠妓诗,或出依托,须慎考其真伪。”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收录此诗,然于论苏轼诗时指出:“东坡晚年诗,往往以寻常语说深沉事,外似旷达,内含悲慨。”此诗风格契合此评。
5. 孔凡礼《苏轼年谱》于元丰七年条下引《梁溪漫志》录此诗,但加按语:“此诗不见集中,或为后人拟作,然流传已久,亦可窥时人对东坡风流态度之想象。”
以上为【赠黄州官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