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经多次游历径山,至今写下的诗句中还留有那里的山水景色。您在这座山上居住了三十年,精妙的语言必定源于对山魂的深刻体悟。山下城中六月暑气蒸腾,水汽弥漫,蚊虫飞舞迅疾如花鹰般凶猛。我羡慕您禅房清净如冰雪般凉爽,佛前的香油灯静静燃烧,长明不灭。山中的老友知道我回来了,争相前来问候,问我如今境况如何。我回答说:样样事情都比不上别人,唯有这一双眼睛还能看清细小的字迹。
以上为【送渊师归径山】的翻译。
注释
1. 渊师:指径山寺僧人道渊,为当时著名禅师。
2. 径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佛教名山,属天目山脉,宋代为禅宗重地。
3. “我昔尝为径山客”:苏轼早年曾任杭州通判,多次游览径山,与山中僧人交游。
4. 诗笔馀山色:指所作诗歌中仍保留着径山的自然景色印象。
5. 师住此山三十年:谓渊师长期隐居径山修行,体现其道行深厚。
6. 得山骨:意谓领悟山水之精神本质,非仅形似,而是得其神髓。
7. 溪城六月水云蒸:指山下城镇夏日湿热,水汽升腾,气候闷热难耐。
8. 飞蚊猛捷如花鹰:比喻蚊虫飞行迅疾凶猛,“花鹰”或指猎鹰的一种,形容其扑食之态。
9. 方丈冰雪冷:形容禅房清寂清凉,喻心境澄澈无染。
10. 兰膏不动长明灯:兰膏,香油;长明灯,佛前昼夜不熄之灯,象征佛法恒常。
以上为【送渊师归径山】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别径山寺高僧渊师的作品,通过今昔对照、冷暖对比和自嘲式的谦语,表达了对渊师清修生活的敬慕,也流露出自己仕途困顿、身心疲惫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山林幽静境界的向往,也有对友人修行成就的赞颂,同时以“两眼犹能书细字”自述老境,含蓄传达出诗人虽年迈志衰却仍保有文心的精神坚守。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和淡远的特点。
以上为【送渊师归径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四句追忆往昔与赞美渊师,中间四句以酷暑反衬山中清凉,后四句转入现实问答,层层递进。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尘世之“蒸”与禅房之“冷”,俗务之扰与灯火之静,他人之问与自我之答,形成多重张力。尤其“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一句,生动刻画出炎夏的躁动不安,愈发凸显“方丈冰雪冷”的超然境界。结尾自嘲“百事不如人”,实则暗含孤高自守之意,“两眼犹能书细字”既言老而不衰,亦暗示笔耕不辍、文心未泯,是苏轼一贯“达观中见悲凉”的典型表达。整首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送渊师归径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冷如松风拂面,于平淡中见深情。”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前四句写山,后四句写人,中四句衬出炎凉世界,结处自叹,语极萧飒,而风骨自存。”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妙语应须得山骨’,非久居者不能道;‘兰膏不动长明灯’,写出禅定气象。”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祐六年再知杭州时,时公年五十六,感往伤今,语多沉郁。”
5. 钱钟书《宋诗选注》:“用‘花鹰’比蚊,奇警逼真;‘冰雪冷’与‘水云蒸’对照,一静一动,一净一浊,匠心显然。”
以上为【送渊师归径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