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正午之前,烈日炎炎,汗如雨下,汗水浸透衣衫如同浆洗一般;一场暴雨过后,清风徐来,景物顿时显得清爽宁静。此时应当倾出那半熟的鹅黄色美酒,对着新晴后的碧水青天,借酒赏景,心旷神怡。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翻译。
注释
1. 追和:依照他人原韵和诗题作诗相和,此处苏轼追和其弟苏辙的旧作。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3.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指苏辙去年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期间所作并寄给兄长的九首诗。
4. 白汗翻浆:形容酷热难耐,汗水如浆般不断涌出。“白汗”指因酷热而出的大量汗液。
5. 午景前:中午太阳最烈之时之前,泛指正午前后。
6. 雨馀:雨后。馀,同“余”。
7. 萧然:清冷、清爽的样子,此处形容雨后凉风拂面、万物清净之感。
8. 半熟鹅黄酒:指未完全发酵成熟的米酒,呈淡黄色,又称“醅酒”或“新酿”。鹅黄,淡黄色,形容酒色。
9. 照见:映照出,反映出。
10. 水碧天:清澈碧蓝的水面与天空,形容雨后空气澄净,天光水色交相辉映。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子由)旧作《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中的一首,题为“暴雨初晴楼上晚景”,描写了夏日暴雨初歇、楼头晚景清新宜人的画面。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天气变化带来的感官体验,从酷热到清凉,从闷郁到明澈,情感随景而转,表现出诗人豁达洒脱的心境。语言简练自然,意象鲜明,尤以“白汗翻浆”与“水碧天”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暴雨前后环境的巨大反差。末句寓情于景,借酒映天,既写实景,又抒胸臆,体现出苏轼善于在日常景物中寄托人生感悟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境清新。前两句写暴雨前后的对比:开篇“白汗翻浆”四字极具视觉与体感冲击力,生动再现了盛夏酷暑的闷热难耐;而“雨馀风物便萧然”一句陡然转折,凉风习习,万物焕然一新,给人以身心俱爽之感。这种由压抑到舒畅的情绪转换,正是自然气象变化带来的心灵共鸣。后两句转入抒情与审美:诗人设想饮酒赏景,“应倾”二字透露出一种理所当然的闲适与雅趣,仿佛美酒早已备好,只待良辰美景。而“照见新晴水碧天”不仅描绘出雨后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明净画面,更暗含诗人内心澄澈明朗的精神境界。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韵味悠长,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情怀与高超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三按语:“此诗作于元祐年间居汴京时,追和子由旧作,情真景切,可见兄弟酬唱之乐。”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寻常,而清逸之致自见。‘白汗翻浆’状暑气入骨,‘水碧天’写新晴如洗,对偶浑成而不着痕迹。”
3. 宋·施元之注《施注苏诗》:“‘鹅黄酒’乃新酿,取其色香以配新晴之景,非实指宴饮,乃想象之辞,见胸中自有丘壑。”
4.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注》:“此诗写夏日骤雨初晴,感受真切。前后两联冷暖对照,情绪跌宕,而归于恬然自适,是东坡本色。”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