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日夜衰,卧起常在背。
窗间一编书,终日圣贤对。
东皋客输米,粲粲珠出碓。
南山僧饷茶,细细雪落硙。
吾儿亦解事,稀甲自锄菜。
庭中石苍然,此客真度外。
翻译
我年老体衰,日甚一日,起居走动常常需要拄着拐杖。
窗边放着一卷书,整日与圣贤先哲相对。
东边田亩的佃客送来新米,像珍珠般粲然,刚从舂米的石臼中取出。
南山寺的僧人馈赠新茶,细细研磨,如同白雪落在石磨上。
我的儿子也懂事,亲自锄去蔬菜间过密的嫩芽。
一旦饥饿被击退,安居下来,心中所有的杂念便都像收卷起来的旗帜一样消散了。
这闲散之身远离了俗世,澄净的思绪正与大道相合。
积年的老病被病魔驱走,美好的睡眠让我进入了安然宁静的境界。
辞去官职,换回了布衣;上交官印,辞别了银印绿绶的官服。
庭院中的石头一片苍然,我这位居者,真真是超然于世俗度量之外了。
以上为【北窗】的翻译。
注释
卧起常在背:意指年老行动不便,起身躺下都需要拐杖支撑。背,可能指手杖的柄。
一编书:一卷书,古代书籍以竹简编联而成,故称“编”。
东皋:东边的水边高地,泛指田地。
碓:舂米的工具。
饷茶:赠茶。
硙:石磨。
稀甲:间苗,锄去过密的嫩芽。
退舍:退却、后退。
卷旆:卷起旗帜,喻念头消失。
二竖:语出《左传》,指病魔。
三昧:佛教用语,指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境界,此处指安睡。
挂冠:辞官。
布韦:“布衣韦带”的省称,指平民的粗陋服饰。
银艾:银印和绿绶,汉代御史等高官的佩饰,此处代指官位。
度外:心意计虑之外。
以上为【北窗】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所作,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全面展现了他晚年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图景。诗中细致描绘了乡居生活的几个温馨场景:客输米、僧饷茶、儿锄菜,构成了一个自足、和谐且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诗人将日常琐事诗意化,“珠出碓”、“雪落磑”的比喻精妙而富有美感。在物质满足(“一饥退舍”)的基础上,诗人进一步抒发了“闲身去俗远,澄念与道会”的精神超脱之感,以及摆脱官场束缚(“挂冠”、“上印”)后的由衷喜悦。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冲淡,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对田园生活深深的满足与对人生真谛的透彻领悟。
以上为【北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魅力在于其展现了陆游人格与诗风的另一面。与那些充满铁马冰河之梦的激昂诗篇不同,此诗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宁静与安详之中。诗人通过精心选取的生活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政治喧嚣的桃花源。诗中“客输米”、“僧饷茶”的往来,体现了朴素的田园人际关系;“儿锄菜”的细节则充满了家庭的温情与生活的踏实感。尤为深刻的是,诗人将这种物质生活的满足直接导向精神世界的升华——“一饥既退舍,百念皆卷旆”,这是一种极为真切的生命体验:只有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心灵才能真正追求自由与宁静。结尾处“庭中石苍然,此客真度外”,以亘古不变的苍石自况,将超然物外的心境物化,使全诗的意境在永恒的静谧中定格,余味悠长。
以上为【北窗】的赏析。
辑评
清代乾隆皇帝敕编《宋诗钞》中评陆游诗:“……后复屏居山阴者十余年,诗境渐造平淡,而其中苍浑磅礴之气,然未尝尽泄也。” 此评指出陆游晚年诗风趋向平淡,但内蕴浑厚,正合此诗之貌。
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放翁闲适诗,……寓悲壮于和平之中,磊落英多之气,然终不可掩。” 此评点出陆游闲适诗表面平和下的深沉内蕴。
以上为【北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