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如大梦,悟者能有几。
钟鸣漏已尽,耽著不知止。
贤哉颍川公,才老即谢事。
悬车筑园池,归作隐君子。
大块方逸我,顺之聊复尔。
燕居二十年,坐进端为此。
委形虽物化,妙湛本无死。
我来恨不及,犹喜识其嗣。
鬓眉皓已霜,眸子炯如水。
头著白纶巾,萧散真晋士。
传家有高风,何必拾青紫。
荫庭桂团团,叠涧石齿齿。
萧森无俗姿,旷远含古意。
慰我放逐情,翛然百忧弭。
缅怀前人风,安得九原起。
相过不厌频,追随从此始。
翻译
人生在世犹如大梦,能够醒悟的能有几人。
晨钟鸣响夜漏将尽,沉溺世俗却不知停止。
贤德的颍川公实在难得,刚届老年便辞官致仕。
停车归隐修筑园林,归来成为隐逸君子。
天地自然正给我安逸,顺应天道暂且如此。
闲居二十年光阴,静坐修行正为此故。
形体虽随万物变化,灵性本真从未消亡。
我来拜访遗憾未能相遇,犹幸结识他的后嗣。
鬓发眉毛已如霜雪,双目清澈明亮如水。
头戴白色纶巾,潇洒真如晋代名士。
传承家族高尚风范,何必追求高官厚禄。
柴门久未开启,荒芜小径为我清扫。
携手漫步方形池塘,春水涨满清澈见底。
修长竹丛间杂苍松,新槐夹杂珍奇花卉。
断桥边堆积带露笋壳,高架牵引如烟花蕊。
庭中桂树团团成荫,溪涧岩石层层如齿。
清幽森然毫无俗态,空旷悠远蕴含古意。
慰藉我被放逐的情怀,超然物外百忧消弭。
追念前贤高风亮节,怎能使九泉之人复起。
往来拜访不嫌频繁,追随雅趣从此开始。
以上为【题陈氏隐圃佚老堂二十韵】的翻译。
注释
1. 陈氏隐圃:陈姓隐士的园林
2. 佚老堂:园中堂名,取“安逸养老”之意
3. 钟鸣漏尽:晨钟鸣响、刻漏将尽,喻人生暮年
4. 颍川公:指陈氏先祖,颍川为陈姓郡望
5. 悬车:代指致仕归隐
6. 大块:自然天地
7. 燕居:闲居
8. 委形:寄托形体
9. 妙湛:佛家语指真如本性
10. 白纶巾:白色丝带头巾,隐士服饰
11. 拾青紫:获取高官,汉制公侯印绶色青紫
12. 衡门:横木为门,指隐士居所
13. 清泚:清澈水流
14. 露箨:带露笋壳
15. 烟蕊:如烟似雾的花蕊
16. 翛然:无拘无束貌
17. 九原:九泉,指亡故之人
以上为【题陈氏隐圃佚老堂二十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纲题赠陈氏隐士园林的五言长律,通过描绘隐圃的自然景致与主人的高洁风范,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全诗以“大梦”哲学观照起笔,在“钟鸣漏尽”的时间焦虑中凸显隐士选择的智慧,继而以二十年燕居的坚守对照世俗的沉迷,最终在园林山水的沉浸中达成精神的超越。诗中“委形虽物化,妙湛本无死”的辩证思考,既承庄子齐物思想,又融佛家涅槃理念,体现宋代士人三教合一的典型思维模式。
以上为【题陈氏隐圃佚老堂二十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构建了三重境界:前八句以人生哲思奠定全诗基调,中十六句通过空间移步换景展现隐圃的物理环境与精神氛围,末六句完成主客体的情感融合与行动抉择。诗人巧妙运用意象群:“修篁苍松”象征坚贞,“新槐嘉卉”隐喻生机,“断桥危架”暗示世路艰险,“桂团石齿”则暗合天地秩序。对仗手法精妙,“鬓眉皓已霜”与“眸子炯如水”的形神对照,“衡门久不开”与“荒径为我洗的动静相生,在工整中见流转之气。全诗语言清雅而意蕴深厚,将园林审美提升至哲学观照,堪称宋代园林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题陈氏隐圃佚老堂二十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梁溪此篇,得陶谢山水真髓,而‘妙湛本无死’句,尤见理学涵养。”
2. 明人杨慎《升庵诗话》:“李伯纪《佚老堂》诗,前段说理如《古诗十九首》,后段写景似辋川集,宋人五古至此极矣。”
3.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慰我放逐情’云云,盖靖康后所作,隐圃之景实为心灵避难所。”
4. 钱钟书《宋诗选注》:“‘大块方逸我’化用《庄子》而翻新意,见出宋代士人对待自然的亲和态度。”
5.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此诗将园林空间转化为精神家园,在物理景观的描写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安顿。”
以上为【题陈氏隐圃佚老堂二十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