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溪山记旧踪,寺僧遥住翠微重。
扁舟曾泛桃花入,歧路心多草树封。
谷口鸟声兼伐木,石门烟火出深松。
年来百好俱衰薄,独有幽探兴尚浓。
zài yóu yán shòu sì cì jiù yùn。
再游延寿寺次旧韵。
wáng shǒu rén。
王守仁。
lì lì xī shān jì jiù zōng,
历历溪山记旧踪,
sì sēng yáo zhù cuì wēi zhòng。
寺僧遥住翠微重。
piān zhōu céng fàn táo huā rù,
扁舟曾泛桃花入,
qí lù xīn duō cǎo shù fēng。
歧路心多草树封。
gǔ kǒu niǎo shēng jiān fá mù,
谷口鸟声兼伐木,
shí mén yān huǒ chū shēn sōng。
石门烟火出深松。
nián lái bǎi hǎo jù shuāi báo,
年来百好俱衰薄,
dú yǒu yōu tàn xìng shàng nóng。
独有幽探兴尚浓。
以上为【再游延寿寺次旧韵】的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
王守仁 · 明代 · 诗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王守仁 · 明代 · 文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悠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
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
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
西峰隐真境,微境临通衢。
行役空屡屡,过眼被尘迷。
青林外延望,中閟何由窥?
方子岩廊器,兼已云霞姿。
群鸟喧北林,黄鹄独南逝。
北林岂无枝,罗弋苦难避。
之子丹霞姿,辞我云门去。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
白居易 · 唐代 · 诗
夜梦归长安,见我故亲友。
损之在我左,顺之在我右。
云是二月天,春风出携手。
陆游 · 宋代 · 诗
扶病寻溪友,忘忧泛钓槎。
渚寒无宿鹭,月白有啼鸦。
败壁青灯暗,幽窗稚子哗。
姜夔 · 宋代 · 诗
青草长沙境,洞庭渺相连。
洞庭西北角,云梦更无边。
后有白湖沌,渺莽里数千。
贺铸 · 宋代 · 词
芳草斜曛。映画桥□□,翠阁临津。数阕清歌,两行红粉,厌厌别酒初醺。
晁补之 · 宋代 · 诗
青山缺处大江奔,江口山颜见县门。
一世定无纡辔处,故应来此著琴樽。
刘克庄 · 宋代 · 诗
雁足传书至,蟾光出匣新。
真从古冶子,曾照汉时人。
昔作美年少,今非妙色身。
宋祁 · 宋代 · 诗
横步文林二十春,华颠初得半通纶。
江边又濯沧浪水,堂上宁招肮脏人。
未分尘缨惭蕙帐,不缘羊酪弃羹莼。
屈大均 · 明代 · 诗
水声何潺湲,似与梦魂语。
愁君一片帆,明夕宿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