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昼渐长,蚕已结茧成簇;风势正盛,麦子正在打谷场上翻晒。清晨时分,负责农事的官吏前来献上新收的菰米和黍米,以呈献应时的鲜美之物。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太皇太后阁:宋代宫廷中的节令诗题,通常在端午或其他重要节日由文臣献诗于太皇太后,内容多为祝寿、颂德、写景、祈福。
2. 日永:白昼变长,指夏季时节。
3. 蚕收簇:蚕完成吐丝结茧,聚集在簇上,称为“收簇”,是养蚕的重要阶段。
4. 风高麦上场:风力强劲,适宜将收割的麦子摊开在场上晾晒、脱粒。
5. 朝来藉田令:清晨时,负责“藉田”事务的官员。“藉田”即天子亲耕之田,象征重农劝耕。
6. 菰黍:菰,即茭白所结之籽,古称“雕胡米”,可作饭食;黍,黄米,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皆为时令佳品。
7. 献时芳:进献当季新鲜的食物,以表达对尊者的敬意。
8. 此诗背景可能与端午节相关,宋代有于端午向皇室进献时令食品的习俗。
9. “藉田令”亦可泛指主管农事的官员,不一定是特指某一职位。
10. 全诗紧扣农事与节令,体现“民以食为天”的治国理念,暗含对太皇太后德泽广被的赞颂。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太皇太后阁六首》之一,属应制诗,作于宫廷节令或庆典场合,旨在颂扬皇恩浩荡、四时有序、五谷丰登。全诗以简洁笔触描绘初夏农事繁忙景象,从蚕事到麦收,再写到进献时鲜,层层递进,体现国泰民安、物阜年丰的盛世气象。语言质朴而意境清新,寓颂圣于写景之中,体现了宋代应制诗“雅正温厚”的特点。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四句短章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初夏农耕图景。首句“日永蚕收簇”点明时节——夏初白昼渐长,正是蚕事告成之际;次句“风高麦上场”转写麦收场景,风吹麦浪,农人忙碌,画面感极强。前两句纯写自然与农事,节奏明快,充满生机。后两句转入人事,“朝来藉田令,菰黍献时芳”,由田野转向宫廷,藉田之官进献新粮,象征着国家重农、五谷丰登,也暗含对太皇太后仁德化育万民的礼赞。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及事,由民及宫,寓意深远而不露痕迹。语言平实却工致,体现了苏轼在应制诗中亦能保持诗意与真情的驾驭能力。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等诗虽应制,然气象雍和,不落俗套,见公忠爱之诚。”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语极简净,而农事、典礼俱在其中,得颂诗之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六首皆清丽可诵,此首尤以自然见长,无雕饰气。”
4. 《全宋诗》编者按:“此类诗多用于节庆场合,苏轼能寓深情于典制之中,非徒应酬之作。”
以上为【太皇太后阁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