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身着华服的游女划着木兰舟,细雨斜飞沾湿了她们翠绿的发饰。水边无尽的芳洲上生长着芬芳的杜若,而当地的吴地少年却不识《楚辞》中那招魂的哀婉曲调。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在望湖楼饮酒观雨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此为第四首。
2. 献花游女:指携带鲜花游玩的女子,可能暗用佛教“天女散花”典故,亦可泛指春日踏青赏花的仕女。
3. 木兰桡(ráo):木兰木制成的船桨,代指精美的小船。木兰为香木,常用于装饰舟船,象征高洁。
4. 湿翠翘:翠翘,古代女子用翡翠鸟羽装饰的头饰。细雨打湿了她们的头饰,写出雨中行舟的柔美景象。
5. 芳洲:长满芳香花草的沙洲,出自《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6. 杜若:香草名,古时常用于祭祀或佩戴以示高洁,《楚辞》中常见意象。
7. 吴儿:吴地的青年,此处指当地普通百姓子弟。吴地即今江浙一带。
8. 不识楚辞招:不理解《楚辞》中的招魂之意。《楚辞·招魂》为屈原或宋玉所作,以招魂为名,实则寄托忠贞与哀思。此处既指对香草美人传统的陌生,也暗喻文化精神的失落。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组诗中的第四首,借写景抒怀,融自然风物与文化情怀于一体。诗人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尤其是“献花游女”“细雨湿翘”的细腻画面,展现出一种清丽婉约之美。然而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及情,感叹吴地少年不解《楚辞》之雅意,暗含文化传承断层之忧与士人孤独之感。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在轻描淡写中寄寓深沉的文化失落感,体现了苏轼在闲适之中不忘忧思的独特情怀。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如画,动静相宜。“献花游女木兰桡”一句,以“献花”点出节日或春游之乐,“木兰桡”则赋予舟船高雅气息,人物形象清丽脱俗。“细雨斜风湿翠翘”进一步刻画细节,细雨斜织,润物无声,翠翘微湿,更显温婉动人。视觉与触觉交融,营造出江南烟雨特有的朦胧美。
后两句转入抒情与议论。“无限芳洲生杜若”承上启下,芳洲杜若既是实景,更是《楚辞》传统中的文化符号,象征高洁人格与诗意栖居。然而“吴儿不识楚辞招”陡然转折,直指现实——此地少年虽处芳草之间,却不知其文化意蕴,无法体会屈原式的深情与悲悯。这种“身在香草而不识香草之义”的反差,凸显了诗人作为文化守望者的孤寂与怅惘。
全诗短短四句,由景入情,由实转虚,既有山水之乐,又有文化之忧,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雅与旷达的独特诗风。其情感不激烈,却绵长深远,正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五:“此首写景清绝,而寓意微婉。‘吴儿不识楚辞招’,非独叹风俗之变,亦自伤知音之寡也。”
2.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芳洲杜若,楚骚遗韵;吴儿不识,感慨系之。东坡每于嬉游中寓深意,此类是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望湖楼诸作,此尤饶风致。末句似不经意,实乃伤心语。”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表面上是写江南风物,骨子里是对文化传统被遗忘的惋惜。‘不识’二字,轻描淡写而沉重无比。”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