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倚着小栏杆徘徊,太阳渐渐西斜;只担忧这春光将尽,牡丹花终将凋零委落于泥沙之中。想要用丹青画出那倾国倾城的姿色,可如今世上再没有像杨子华那样善画牡丹的画家了。
以上为【牡丹】的翻译。
注释
1. 小槛:小栏杆,指园中观赏花卉的围栏。
2. 徘徊:来回走动,形容流连不舍。
3. 日自斜:太阳自行西斜,暗示时光流逝。
4. 春尽:春天即将结束,指花期将过。
5. 委泥沙:凋谢落地,埋入泥土之中。委,抛弃、坠落。
6. 丹青:绘画的颜料,此处代指绘画。
7. 倾城色:极言女子美貌,此处比喻牡丹花的绝代风华。
8. 杨子华:北齐著名画家,善画人物、宫苑及花卉,尤以画牡丹著称,传说其画牡丹栩栩如生,能引蜂蝶来聚。
9. 世上今无杨子华:感叹当今没有能真实再现牡丹神韵的画家,亦隐含对艺术高峰不可复现的遗憾。
以上为【牡丹】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咏物抒怀之作,借牡丹之盛衰寄托人生感慨。诗人面对盛开的牡丹,流连忘返,却深感春光易逝、美好难留。前两句写景叙事,刻画出诗人惜花伤春的情怀;后两句转入议论与感叹,以“丹青欲写”而“今无杨子华”作结,既表达对艺术高峰的追慕,也暗含对当下才情不继的惋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咏花之中融入了对时间、美与艺术传承的哲思。
以上为【牡丹】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情感递进自然。首句“小槛徘徊日自斜”,以动作与时间勾勒出一个孤独沉思的诗人形象,夕阳西下更添迟暮之感。次句“只愁春尽委泥沙”,直抒胸臆,点出惜花之情,也暗喻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第三句“丹青欲写倾城色”,由实转虚,从观赏转向创作的渴望,试图以艺术留住美。末句“世上今无杨子华”,陡然一转,道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仅花易凋零,连能描绘其美的艺术家也不复存在。这种双重失落使诗意更加深沉。苏轼在此不仅咏花,更在思考美的短暂与艺术的传承问题,体现了其一贯的哲理思维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牡丹】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因花起兴,托物寓意,非徒写景咏物也。‘今无杨子华’一句,有才人寥落之叹。”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浅意深,借牡丹以寓世事之感,末句尤为沉痛。”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七:“婉而多讽,苏公此类诗最见性情。杨子华之叹,岂独画工之亡哉?”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咏花诸作,常寓身世之感,此诗‘今无杨子华’,或亦有慨于当世无识才之人。”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简驭繁,由花及艺,由艺及人,层层推进,表现了苏轼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
以上为【牡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