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手持折扇,曾嘲笑温峤失态;晚年握刀上阵,却与刘郎对阵征战。
不必像冯衍那般忧愁悲戚,不如时时效仿李阳,洒脱言说、自在从容。
以上为【戏赠孙公素】的翻译。
注释
1. 孙公素:生平不详,当为苏轼友人,其名不见于主流史料,或为地方士人。
2. 披扇当年笑温峤:指晋代温峤在娶妻时,误以玉镜台为聘礼,事成后得意持扇而笑,后人以此形容才子风流得意之态。此处反用其意,或暗讽亦或自嘲。
3. 温峤(wēn qiáo):东晋名臣,有才略,典故中曾以玉镜台作聘礼迎娶从姑之女,事见《世说新语·假谲》。
4. 握刀晚岁战刘郎: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晚年仍积极参与政事,不屈不挠。“战”字非实指战争,而是比喻精神上的抗争。
5. 戚戚:忧愁的样子,出自《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 冯衍:字敬通,东汉辞赋家,怀才不遇,晚年贫病交加,著《显志赋》以抒愤懑,常被后人用作怀才不遇的象征。
7. 李阳:或指晋代勇士李阳,以勇猛著称,亦有“李阳搏虎”之说;亦可能泛指豪爽健谈之人,此处取其乐观刚毅之意。
8. 不须:不必。
9. 便与:不妨,不如。
10. 诗题“戏赠”:表面为玩笑之作,实则寓庄于谐,是苏轼常见的表达方式。
以上为【戏赠孙公素】的注释。
评析
这首题为《戏赠孙公素》的短诗,是苏轼晚年所作,语调轻松诙谐,实则蕴含深意。表面上是“戏赠”,实则借古喻今,以历史人物自况或比友人,抒发人生感慨。前两句用典,通过温峤、刘郎(刘禹锡)等人的典故,暗写自己早年意气风发、晚年仍不屈服的精神状态;后两句劝慰对方不必如冯衍般郁郁不得志,而应如李阳般豁达健谈。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以上为【戏赠孙公素】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典型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的艺术特色:用典精当,语带双关,外似轻快而内含沉郁。首句“披扇当年笑温峤”,以温峤婚事之典入诗,或自嘲早年得意之态,或调侃人生际遇之无常;次句“握刀晚岁战刘郎”则陡然转为苍劲,将自己晚年贬谪仍不屈服的精神,比作刘禹锡屡贬不改其志的风骨。“战”字尤为有力,非真刀真枪之战,而是精神与命运的较量。后两句转为劝慰,劝友人孙公素不必如冯衍般终日忧愁,而应效法李阳,坦然面对人生起伏。这种劝人亦是自勉,正是苏轼“超然物外”人生态度的体现。全诗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情感层层递进,由回忆到现实,由自述到劝慰,结构紧凑,意味深长。
以上为【戏赠孙公素】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评曰:“语简而意长,戏中有庄,足见公素日襟抱。”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查慎行语:“东坡此诗,用典不着痕迹,而寄慨遥深,所谓‘戏赠’者,正其郑重处也。”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晚岁诗多寓身世于戏谑,如此篇赠孙公素,实自道其贬岭南后之心迹。”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笔记中提到:“东坡绝句,间有似轻实重者,《戏赠孙公素》一章,外若洒脱,中藏块垒,不可但作谐语观。”
以上为【戏赠孙公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