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
翻译
麦穗长得不过人许之高,谷苗却已茂盛到牛身没入其中。上天为何偏偏如此用心,竟忍心让蝗虫肆意滋生?驱除蝗灾本是朝廷明令规定的职责,农事大事岂能有丝毫疏忽?我的仆人早已手脚磨出老茧,我的马也疲惫不堪、步履蹒跚。飞奔捕捉蝗虫的身影日渐稀少,体力也都耗尽了。若没有百首诗篇抒发胸臆,又怎能从昏沉困倦中清醒过来?起初蝗灾尚如小沟细流般微弱,渐渐却像决堤的渤海般汹涌而至。往来奔忙供应差役的十名官吏,书写文书手腕酸痛也不得停歇。我一向轻视那些浮夸无能之人,如今见此情景更觉可笑如魏勃一般。敬佩您有超逸之气,在诗坛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百姓的疾苦何时才能终结?官吏的职责不可逾越。请您务必谨慎,莫要轻易议论世事,只向天空徒然发出“咄咄”之叹。
以上为【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赵郎中:指赵屼(或作赵某),时任某地郎中,曾作诗寄赠苏轼,记述捕蝗之事,苏轼以此诗唱和。
2. 麦穗人许长:形容麦子长势不佳,麦穗仅约一人高,实为夸张说法,强调收成渺茫。
3. 谷苗牛可没:谷物生长茂盛,牛行其间几乎被遮没,反衬蝗灾前作物繁盛,更显灾后惨状。
4. 驱攘著令典:指朝廷法令明确规定要驱除蝗虫等害虫,属农政要务。
5. 农事安可忽:农业事务关系民生根本,不可忽视。
6. 我仆既胼胝:仆人因劳作而手脚生茧,形容辛劳之极。
7. 我马亦款矻:款矻,同“硉矻”,形容马匹劳累不堪、行动艰难。
8. 往来供十吏:指地方官吏为应对蝗灾频繁奔走,处理文书事务。
9. 腕脱不容歇:形容书写公文频繁,手腕酸痛欲脱,不得休息。
10. 向空书咄咄:用晋代殷浩典故,殷浩被贬后终日空中书写“咄咄怪事”,表达愤懑无奈,此处劝友人勿作无益之叹。
以上为【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是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所作,反映了当时严重的蝗灾与官民共抗灾害的社会现实。诗歌以写实笔法描绘灾情之重、官吏之劳、民生之艰,同时融入诗人对政事的深刻思考与自我省察。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及情,由事及理,既有对自然灾异的忧愤,也有对官场责任的坚守,更有对友人诗才的称赏与劝诫。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以诗言政”“以诗载道”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次韵唱和之作,但并未局限于酬答应景,而是借题发挥,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开篇即以“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形成强烈对比——前者言收成无望,后者言作物曾盛,暗示蝗灾之突如其来与破坏之巨。继而质问“天公独何意”,将自然灾害上升为对命运与执政的反思,情感激越。中间写官吏奔忙、仆马俱疲,细节真实,极具画面感,体现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的立场。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以水势比喻蝗灾蔓延之势,由小至大,形象生动,显示出诗人卓越的比喻能力。随后转入对友人赵郎中的赞许,“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既肯定其文学才华,又暗含对其锐气的欣赏。结尾处笔锋一转,劝其“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语重心长,既是对友人的保护,也是自身宦海沉浮后的经验之谈。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平实而内蕴深厚,情感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也彰显其儒家士大夫“为民请命、恪尽职守”的精神品格。
以上为【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纪实而寓慨,语虽平易,而忧民之意溢于言表。”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起结俱切题,中幅铺叙得体,‘初如疏畎浍’二句尤有气势,盖以大喻小,而反见其大也。”
3. 清·冯舒《瀛奎律髓刊误》:“苏公此诗,忠厚悱恻,不独工于辞藻,而仁政之心具见。”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多豪宕,此独沉郁,因事命笔,自尔真切。‘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非亲历者不能道。”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作,不落窠臼,既能呼应原唱,又能拓出新境。写灾情之烈、吏役之苦,皆具体而微;末段劝诫,语重心长,可见其政治识度。”
以上为【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