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版本二:
城头的月亮尚未落下,乌鸦仍在啼叫。
红色的官船和华丽的画舫早已布满湖面。
鼓乐声还未响起,太守的车驾尚未到来,水面上却已飘荡着两位县令的小舟(双凫)。
远望山影间,是黄帽装饰的螭头船;两岸青烟袅袅,升起的是形如鹊尾的香炉。
我年老多病,逢此春日只想着睡觉,只想独自寻一张僧房的床榻,暂且寄托片刻时光。
以上为【瑞鹧鸪 ·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的翻译。
注释
瑞鹧鸪:《宋史·乐志》入「中吕调」,元高拭词注「仙吕调」。《苕溪词话》云:「唐初歌词,多五言诗,或七言诗,今存者止《瑞鹧鸪》七言八句诗,犹依字易歌也。」据《词谱》说,《瑞鹧鸪》原本七言律诗,因唐人用来歌唱,遂成词调。冯正中词名《舞春风》,陈永年词名《桃花落》,尤遂初词名《鹧鸪词》,元丘长春词名《拾菜娘》,《乐府纪闻》名《天下乐》。《梁溪漫录》词有「行听新声太平乐」句,名《太平乐》;有「犹传五拍到人间」句,名《五拍》。此皆七言八句也。至柳屯田有添字体,自注「般涉调」,有慢词体,自注「南吕宫」,皆与七言八句者不同。此调始于五代冯正中《舞春风》词,清人沈辰垣《历代诗馀·卷三十二》录之,注云:「《瑞鹧鸪》,五十六字,一名《舞春风》,一名《鹧鸪词》,通首皆平韵,与七言近体诗无异。若用仄韵,即系《玉楼春》、《木兰花》调也。」近代学者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大曲名》中「舞春风」条下注:「五代杂曲之《舞春风》,乃七言八句声诗体,所谓《瑞鹧鸪》是也。」《瑞鹧鸪》填制盛于宋代。《宋史·乐志》载:「太宗洞晓音律,前後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仙吕调《倾杯乐》、《月宫仙》、《戴鲜花》、《三台》;中吕调《倾杯乐》、《菩萨蛮》、《瑞鹧鸪》、《三台》。」全宋词有《瑞鹧鸪》词目六十五条,作者三十馀人,多咏物、酬唱作答、抒情、祝寿等;衰于金元,全金元词有《瑞鹧鸪》词目八十一条,几为全真教人之作。词作数量虽逾前代,然词作内容皆为传教布道,同时作者人数亦大不如宋。此调本律诗体,七言八句,宋词皆同。其小异者惟各句平仄耳。此词前後阕起句、结句第二字、第六字俱仄声,中二句第二字、第六字俱平声,惟陈永年词「尽出花钿散宝冿,云鬟初剪向残春。因惊风烛难留世,遂作池莲不染身。贝叶乍疑翻锦绣,梵声才学误梁尘。从兹艳质归空後,湘浦应无解佩人。」平仄同此。宋人如此填者甚少,皆照贺方回体填。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本首见《东坡集·卷四》,傅注本及元延祐本俱未收。毛本无题,从《东坡诗集》补。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
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述古。
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东坡诗集》作「乌榜」。
五马:太守之代称。《汉官仪》:「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曰五马」宋·程文简《演繁露·卷二·五马》:「太守五马,莫知的据。《古乐府》『五马立踌蹰』,即其来已久。或言《诗》有『良马五之』,侯国事也。然上言『良马四之』,下言『良马六之』,则或四或六,元非定制也。汉有驷马车,正用四马,而郑玄注《诗》曰:『《周礼》:「州长建旟」,汉太守比州长,法御五马。』玄以州长比方汉州,大小相绝远矣。周之州乃反统隶于县,比汉太守品秩殊不侔,不足为据。然郑,後汉时人,则太守之用五马,後汉已然矣。至唐白乐天《和深春二十诗》曰:『五匹鸣珂马,双轮画戟车』至其自杭分司有诗曰:『钱塘五马留三匹,还拟骑来搅扰春。』老杜亦曰:『使君五马一马骢』,则是真有五马矣。若其制之所始则未有知者」
漾:《东坡诗集》作「飏」。
双凫:此处指二县令。《後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王乔传〉》:「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
黄帽:《汉书·卷九十三·〈佞幸列传·邓通传〉》:「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後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後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尊幸之,日日异。」注:刺船撑船之郎皆著黄帽,故名。
螭(chī)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夹岸:《东坡诗集》作「夹道」。
鹊尾炉:《东坡诗集》同题诗同句王文诰注引《法苑珠林》:「宋费崇先者,吴兴人也。少颇信法,至三十际精勤弥至。泰始三年,受菩萨戒,寄斋于谢惠远家二十四日,昼夜不懈。每听经,常以鹊尾香垆置膝前。」清·查初白注引《珠林》:「香炉有柄,曰『鹊尾炉』。」
1. 瑞鹧鸪:词牌名,双调七言律诗体,常用于写景抒怀。
2.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禁火冷食,后渐与清明习俗融合。
3. 未明至湖上:天还未亮就来到西湖边。
4. 太守:宋代州级行政长官,此处指杭州知州,可能为当时继任者。
5. 两县令:指钱塘县与仁和县的县令,杭州辖下两个附郭县。
6. 朱舰红船:指装饰华美的官船或游船,“朱”“红”形容其富丽。
7. 鼓吹:古代仪仗中的鼓乐队伍,象征官员出行。
8. 五马:汉代太守乘车驾五马,后世用“五马”代指太守。
9. 双凫:原指两只野鸭,此处比喻两位县令所乘的小舟,亦暗用“双凫逐马”典故,喻属官先至迎候。
10. 黄帽螭头舫:船头雕有螭龙(无角龙)的官船,黄帽指船夫或标识。
11. 鹊尾鑪:香炉的一种,形似鹊尾,常用于祭祀或礼仪场合,此处或指岸上焚香迎候。
12. 僧榻:僧人房中的床榻,象征清静简朴的生活环境。
13. 须臾:片刻,短暂的时间。
以上为【瑞鹧鸪 ·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的注释。
评析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西元一〇七三年)三月。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阕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下阕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全词描写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场景,表现出东坡厌倦官场风气的情怀。
这首《瑞鹧鸪》写于寒食节清晨,苏轼在天未明时便抵达西湖,观察到地方官员早至、百姓游湖的热闹场景,而自己却因“老病”心境淡泊,向往清静。全词以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笔法描绘清晨湖上景象,前六句写景,极尽繁华之态;后两句陡然转折,抒发个人孤寂、倦于仕途的情绪。通过“两县令先在”与“太守未来”的细节,暗含对官场秩序的微妙观察,而“独求僧榻寄须臾”则流露出超脱尘俗的隐逸之思。整首词情景交融,冷暖对照,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
以上为【瑞鹧鸪 ·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的评析。
赏析
本词结构严谨,前六句铺陈湖上晨景,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开篇“城头月落尚啼乌”以视听并写,勾勒出黎明前的幽静氛围,与后文“朱舰红船早满湖”的喧闹形成对比。第三、四句写“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巧妙运用倒装与象征:“五马”未至而“双凫”先动,既写实又含讽意,暗示下属争先迎上之态。第五、六句转入远景描写,“黄帽螭头舫”与“青烟鹊尾鑪”对仗工整,色彩与意象华美,展现官场仪式的庄重排场。
结尾两句急转直下,“老病逢春只思睡”一语道破身心疲惫,与前文热闹形成强烈反差。“独求僧榻寄须臾”更显超然物外之志,透露出苏轼晚年屡经贬谪后的淡泊与疏离。全词由景入情,由动归静,体现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瑞鹧鸪 ·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评曰:“此词写寒食晨景,层次井然。前半浓墨绘事,后半轻描抒怀,冷暖相济,见东坡胸次。”
2.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二句,语带机锋,暗讽趋炎附势之风,足见东坡洞察世情。”
3.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云:“东坡《瑞鹧鸪》寒食作,写景如画,而结语萧然,有出尘之致。”
4. 近人夏承焘《苏轼词选注》评:“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守杭时,时公政事之余,心向林泉,故末句寄意深远。”
以上为【瑞鹧鸪 ·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