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谈西戎,废食忘早晚。
王师本不陈,贼垒何足刬。
守边在得士,此语要而简。
知君论将口,似予识画眼。
笑指尘壁间,此是老牛戬。
平生师卫玠,非意尝理遣。
愬君定何人,未用市朝显。
置之勿复道,世俗固多舛。
此画聊付君,幽处得小展。
新诗勿纵笔,群吠惊邑犬。
时来未可知,妙斫待轮扁。
翻译
听说你谈论西戎边事,废寝忘食,早晚沉思。
朝廷的军队本不应轻启战端,敌人的营垒又何足铲平?
守卫边疆的关键在于得人,这话虽简却切中要害。
我知道你评论将领有识见,就像我欣赏绘画有眼光。
笑着指向墙上尘封的壁画,说这便是老牛戬的作品。
我平生仰慕卫玠那样的清谈名士,常因不合时宜而遭排遣。
你说要倾诉于何人呢?尚未在朝市中显露声名。
暂且放下不提吧,世俗本来就多偏谬。
归隐又何须刻意?独自驾着单车便可越过殽山渑水。
如同虫儿终得羽化,已然解脱,何必再困于茧中?
家中藏书纵然万卷,也难敌暑湿困扰,卷舒不便。
想到应当扫除这些外物,闭门静息,默然自暖。
这幅画就交付与你,让它在幽居之处略展风姿。
写诗也不要太过放纵笔意,免得惊动群犬狂吠,扰了城邑。
时机的到来尚不可知,精妙的技艺还需等待轮扁那样的匠人来发挥。
以上为【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李端叔:李之仪,字端叔,北宋文学家,苏轼友人。
3. 牛戬:宋代画家,善画竹石图,生平不详。《鸳鸯竹石图》为其画作。
4. 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指宋与西夏之间的边防事务。
5. 王师本不陈:意谓正义之师本不应主动出兵列阵,典出《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强调慎战思想。
6. 刬(chǎn):铲除,削平。
7. 守边在得士:守边重在任用贤才,非仅靠兵力。
8. 要而简:精要而简洁。
9. 师卫玠:以晋代清谈名士卫玠为师法对象,喻崇尚清雅高洁之人格。
10. 理遣:被道理或现实所排遣,即遭贬抑或冷落。
以上为【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李端叔之作,借题画而抒怀,融边事、仕途、人生哲理与艺术鉴赏于一体。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关注国事的赞赏,又流露出自己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超脱心境。通过“王师本不陈”“守边在得士”等语,体现其反对轻启边衅、主张以德治边的政治理念;而“如虫得羽化”“闭息默自暖”则显现出道家式的精神解脱。全诗语言洒脱自然,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情感由激越渐趋平和,结构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与深邃。
以上为【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酬答赠画为引,实则寄寓深远的人生感慨与政治理想。开篇即从“谈西戎”切入,表现友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随即提出“王师本不陈”的和平主张,反对穷兵黩武,体现出苏轼一贯的仁政思想。继而转入人才观,“守边在得士”一句,言简意赅,直指根本。诗歌在议论中穿插自我写照:“知君论将口,似予识画眼”,既赞友人之才,亦自许鉴赏之力,巧妙双关。提及“老牛戬”画作,顺势带出艺术主题,但并未停留于画面描摹,而是借画抒怀。
“平生师卫玠”以下,转向内心世界的剖白,表达自己因清高不合时俗而屡遭贬谪的命运。“置之勿复道”透露出无奈与豁达交织的情绪。后半部分更进一步走向精神超脱:“如虫得羽化”以生动比喻写出解脱之境;“闭息默自暖”则近乎道家内修之态。结尾劝友“新诗勿纵笔”,既有对文字招祸的警觉,也暗含对现实环境的警惕。末句“妙斫待轮扁”借用《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之典,强调真知需实践体悟,非言语可尽,余味悠长。整首诗融合儒、道思想,兼具理性与诗意,是苏轼晚年成熟诗风的代表。
以上为【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六:“此诗议论纵横,出入经史,而归于淡泊,盖公晚岁心境之写照也。”
2.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通体浑成,寓意深远。‘如虫得羽化’二语,尤见解脱之机。”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诗因画及政,因政及身,因身及道,节节转折,而气脉不断,真大家手笔。”
4.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七古,至此益入化境。不事雕饰而意味自深,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也。”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祐六年(1091),苏轼在杭州任上,与李之仪书信往来频繁,此诗当作于是年秋冬之际,反映其调和党争、厌倦纷争的心理状态。
以上为【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