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色的栏杆与彩绘的柱子映照着湖水,显得格外明亮;我穿着白色葛布衣,头戴乌纱帽,拖着鞋子缓步而行。桥下成群的龟鱼在傍晚时分悠然游动,它们似乎早已熟悉了我拄着拐杖过桥的声音。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和:唱和,指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或题意创作诗歌。
2.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善画竹。
3.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知州时所建园林,内有三十处景致,各赋诗一首,苏轼为之和作。
4. 湖桥:园林中横跨湖面的桥。
5. 朱栏画柱:红色的栏杆和彩绘的桥柱,形容桥的华美。
6. 白葛乌纱:白葛布制成的衣服与乌纱帽,为古代士人常服,此处表现诗人简朴的装束。
7. 曳履行:拖着鞋子走路,形容步履悠闲从容。
8. 龟鱼:泛指湖中游动的龟与鱼,象征自然之趣。
9. 晚无数:傍晚时分数量众多,形容湖中生物繁盛。
10. 拄杖:拄着手杖,暗示诗人年岁已高或行动缓慢,亦显闲适之态。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通过描绘湖桥边的日常景致,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与对自然的亲切感。诗中“识君拄杖过桥声”一句尤为精妙,以拟人手法赋予龟鱼灵性,暗示诗人常来此地,与自然生灵建立了默契的情感联系,体现出物我相知的境界。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展现了苏轼晚年寄情山水、淡泊宁静的心境。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湖桥为题,选取日常生活片段入诗,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湖畔图景。前两句写景,一“朱”一“白”,色彩明丽而不艳俗,栏柱之工巧与衣着之简朴形成对照,暗含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后两句转入动态描写,由视觉转向听觉,“识君拄杖过桥声”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将龟鱼拟人化,仿佛它们能辨识诗人脚步,久而久之成了老相识。这种“物我相知”的意境,正是苏轼一贯追求的天人合一、心与物游的精神境界。全诗看似平淡,实则情味隽永,体现了苏轼“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等诗看似不经意,实得自然之趣,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语极浅近,意极深厚。‘识君’二字,写出物我相亲之致,妙在不言中。”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和文与可三十首,皆冲淡有致,此首尤以音节清亮、情景交融见长。”
4. 王水照《苏轼选集》:“通过龟鱼识声的细节,传达出诗人长期徜徉于此的闲适心境,是苏诗‘以俗为雅’的典型例证。”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