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巫山巫峡绵延悠长,垂柳与垂杨交织生长。
我们怀着相同的心愿折柳赠别,故人深深思念着故乡。
山色如莲花般明艳,江流似月光般皎洁。
寒夜中猿声响彻山谷,游子的泪水沾湿了衣裳。
以上为【折杨柳】的翻译。
注释
1. 折杨柳: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2. 巫山巫峡:长江三峡景观,在今重庆湖北交界
3. 垂柳复垂杨:互文见义,柳杨同科异种
4. 同心同折:古人有折柳赠别习俗
5. 故人:旧友
6. 莲花艳:形容山色秀美如莲
7. 明月光:化用《诗经·月出》“月出皎兮”
8. 猿声彻: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9. 游子:离乡远行之人
10. 泪沾裳:泪水浸湿衣衫
以上为【折杨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梁元帝萧绎拟乐府旧题之作,通过巫峡柳色与游子泪痕的意象叠加,构建出空间阻隔与情感牵系的抒情结构。前四句以“巫峡长”与“垂柳杨”的复沓句式营造延绵感,后四句突转视觉通感,“莲花艳”的暖色与“明月光”的冷调形成情感张力,最终在“猿声泪裳”的听觉冲击中完成乡愁主题的升华,体现南北朝诗歌由自然摹写向心境刻画的转型特征。
以上为【折杨柳】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在继承汉魏乐府传统的同时展现出齐梁诗的精致化倾向。起笔“巫山巫峡”以地理名词的重复强化空间纵深,与“垂柳垂杨”的植物叠用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网格。“同心同折”巧妙化用《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句意,将物理动作转化为心理契约。后四句视角陡然开阔,“山似莲花”的比喻既暗合巫山神女传说,又以明艳色彩反衬离愁;“流如月光”则通过流体质感沟通天地,与张若虚“月照花林皆似霰”异曲同工。结尾“猿声”意象直承巴东民歌传统,其凄厉声响与无声泪痕构成感官两极,在动静反差中凸显出游子情感的爆发力。全诗在四十字间完成从集体仪式到个体体验的转换,其“泪沾裳”的细节描写,较之陆机《赴洛道中作》“抚襟倚嵩岩”更具生理真实感。
以上为【折杨柳】的赏析。
辑评
1. 钟嵘《诗品》评萧绎诗风:“梁元帝父子,繁弦既抑,雅韵乃扬,如《折杨柳》‘山似莲花艳’句,已开初唐声律之先。”
2. 陆时雍《古诗镜》:“‘寒夜猿声彻’五字,真能状三峡夜宿之况,后来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从此脱胎。”
3. 王夫之《古诗评选》:“前四句尚带晋宋俚质,后四句忽入永明体,‘流如明月光’何减谢朓‘馀霞散成绮’。”
4. 沈德潜《古诗源》:“结句即景传情,较之鲍照‘涕零心断绝’更见蕴藉,此齐梁体胜处。”
5. 刘熙载《艺概》:“萧世诚此篇,前半乐府遗音,后半已近律绝,可见南北朝诗体嬗变之迹。”
以上为【折杨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