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南岭上飘过的云彩散开,显露出紫青色的山色;北江上飞来的雨幕送来阵阵凄凉。酒醒之后,梦中归来,已是春日将尽之时;我闭门独坐,靠着几案,静看香火燃烧。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此为组诗之一,题目表明作于三月二十九日,共两首,此为其一。
2. 南岭:泛指五岭以南地区,苏轼当时在岭南(今广东一带)贬所北归途中。
3. 过云:飘过的云彩。
4. 紫翠:紫色与青绿色,形容山色在云开雾散后显得绚丽清朗。
5. 北江: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流经广东北部,此处泛指诗人所处之地的江河。
6. 凄凉:既指风雨带来的寒意,也暗含诗人内心的感伤。
7. 春尽日:春天即将结束的日子,点明时节,亦暗示时光流逝、人生迟暮之感。
8. 闭门:关门独处,象征避世或静修。
9. 隐几:倚靠着几案,形容闲坐姿态。
10. 坐烧香:焚香静坐,常见于佛教修行或士人静思场合,体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二十九日所作,时年苏轼遇赦北归,途经岭南,心境复杂。诗中写景与抒情交融,通过“南岭过云”“北江飞雨”的自然景象,映衬出诗人历经贬谪后的孤寂与超然。后两句转入内心世界,以“酒醒梦回”“闭门烧香”表现其淡泊宁静、内省自持的精神状态。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特点。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视野开阔,色彩鲜明。“南岭过云开紫翠”描绘雨后初晴、山色明朗之景,给人以清新之感;而“北江飞雨送凄凉”则笔锋一转,带来风雨的寒意与情绪的低沉。一开一合,一明一暗,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对比。这两句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寄寓了诗人久贬南荒、忽逢赦还的复杂心绪——既有重见天日的希望,也有岁月蹉跎的悲凉。
后两句由外景转入内心。“酒醒梦回春尽日”一句,时间感强烈,“酒醒”与“梦回”叠用,暗示诗人从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中抽离,面对的是春光将逝的现实,隐含对年华老去、仕途坎坷的感慨。“闭门隐几坐烧香”则展现其精神归宿:不再执着于外物,而是转向内心的宁静与修养。焚香独坐,既是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心灵净化的象征。
整首诗语言朴素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平淡中见真味”的艺术追求。在经历大起大落后,他的诗不再追求雄奇豪放,而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哲思的沉淀。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引查慎行语:“此诗写景清远,寓意深微,‘过云’‘飞雨’,皆眼前景,而‘紫翠’‘凄凉’则心境所寄。”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平淡,而感慨自在其中。‘春尽日’三字,包蕴无限迟暮之悲。”
3.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批:“前联写景有画意,后联写情入禅境,东坡晚岁诗多此类,不着力而自深。”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符三年三月,苏轼自儋州量移廉州,途中作此诗,“闭门坐香,可见其心已归恬淡”。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