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求得这纷繁喧扰的身躯,结庐于都峤山中与仙人为邻。
年少时欲望少,容颜常显康健;年老后不求虚名,言语愈发真率。
许迈虽有妻室仍去修道,陶潜纵然无酒也随和待人。
我将与你相随十日而后归去,此番清修之游,已种下万劫难逢的善因。
以上为【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的翻译。
注释
1. 邵道士彦肃:道士名邵彦肃,生平不详,“道士”表明其修道身份。
2. 都峤:即都峤山,在今广西北流市境内,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为道教圣地。
3. 结茅:搭建茅屋,指隐居生活。
4. 与仙邻:居住在仙山之中,与神仙为邻,形容环境清幽,接近道境。
5. 少而寡欲颜常好:年少时欲望少,故气色容貌常佳,体现道家“清心寡欲”养生观。
6. 老不求名语益真:年老不追求名声,言语更显真诚,反映苏轼晚年心境。
7. 许迈有妻还学道:许迈,东晋著名道士,据《晋书·许迈传》载,他虽娶妻,但志在修道,后弃家入山。此处喻修道不必绝尘离俗。
8. 陶潜无酒亦从人:陶潜即陶渊明,喜饮酒而归隐,此处言即使无酒也能随和处世,体现顺应自然之意。
9. 相随十日还归去:指苏轼与邵道士共处短暂时光,即将分别。
10. 万劫清游结此因:万劫,佛教用语,极言时间之久远;清游,清净之游,指精神层面的修行交往;结此因,结下善缘,寓意此次相聚具有深远的精神意义。
以上为【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赠别道士邵彦肃之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修道者的敬重。全诗以“乞得”开篇,自谦地表示自己虽身处尘世纷扰,却有幸栖居仙山,与道者为邻。中间两联通过对比自身修养与引用历史人物典故,展现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尾联点明短暂相聚却意义深远,将此次送别升华为精神契合的“万劫清游”,体现出苏轼超然物外的哲思与深厚的佛道情怀。
以上为【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的评析。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结构严谨,情感真挚。首联以“乞得”二字起笔,自谦中见洒脱,既承认身陷尘网,又表达对仙隐生活的倾慕。“结茅都峤与仙邻”一句,将现实居所与理想境界融合,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颔联从个人修养着笔,以“少而寡欲”“老不求名”概括一生处世哲学,体现儒家修身与道家养性的结合。颈联连用许迈、陶潜二典,一为道门中人,一为隐逸高士,既切合邵道士身份,又彰显苏轼对多元隐逸方式的包容态度。尾联由实转虚,将短暂相聚提升至“万劫”之久的精神因缘,暗含佛家因果思想,使全诗意境顿然开阔。整体风格冲淡平和,却内蕴哲理,充分展现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有致,语淡而味长,可见公晚年胸次洒落。”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五六使事自然,不着痕迹,结语尤有远神。”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万劫清游’语奇而确,非深于禅理者不能道。”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于贬谪后期,心境趋于宁静,融道家寡欲、隐逸之趣与佛家因缘观于一体,为送别诗中别具格调之作。”
以上为【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