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翻译
你难道没有听说西汉元光、元封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长达二十年?
巨大的洪水使巨野泽向东倾泻,淮河与泗水全都泛滥成灾。
楚地百姓却因此能随意捕食黄河中的大鳣鱼。
直到武帝巡视万里沙地完成封禅大典后,才首次派遣越地巫师将白马沉入河中祭祀。
河神尚未允许人力彻底制服洪水,官府便征调无数柴草随水流投入决口。
我朝天子盛德堪比唐尧,众神各司其职,连河神也心生敬服。
于是天帝派遣风神下达命令,北方河道在夜间于澶州桥一带重新开通。
东风吹散寒冻,河水渐渐澄清,治河无需再借淇园之竹来护堤。
楚地百姓在淤积的河滩上种满麦子,抬头只见当年漂流的木筏静静地停栖在古树之上。
以上为【河復,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河復:指黄河改道后重新回归北流故道。宋神宗元丰年间,黄河曾由东流改为北流,被视为祥瑞。
2. 元光、元封:汉武帝年号,元光(前134—前129)至元封(前110—前105)期间,黄河多次决口,尤以瓠子决口最为严重。
3. 瓠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南,汉武帝时黄河在此决口。
4. 钜野:即钜野泽,古代大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北,因黄河泛滥而扩大。
5. 淮泗:淮河与泗水,因黄河夺淮入海而受其害。
6. 黄河鳣:鳣(zhān),大鲤鱼或鲟类鱼,黄河特产,古人视为珍味。
7. 万里沙:古代祭祀之地,汉武帝曾巡行至此举行封禅仪式。
8. 越巫沉白马:汉武帝命人沉白马于河以祭河神,祈求止水,事见《史记·河渠书》。
9. 澶州桥: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的桥梁,此处代指黄河重要渡口或治河地点。
10. 淇园竹:汉代为防河患,曾伐淇园之竹为楗堵口,此处言“不用”,意指此次治河未赖人力强堵,而是自然疏导。
以上为【河復,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河复》并序(“并叙”即附有序言之意),记述黄河改道北流、恢复故道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既赞颂当朝治理黄河的功绩,又暗含对自然规律与人为干预关系的深刻思考。全诗以汉武帝时瓠子决口为引,对比当下黄河自行复流的奇迹,突出“天助”与“德政”的主题。语言雄浑,结构严谨,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以史入诗、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诗中既有历史回顾,又有现实描写,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是宋代咏史怀古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河復,并叙】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采用七言古体,气势恢宏,结构上以前后对比见长。前八句追述汉代瓠子决口之久远灾难,渲染出人力难敌天灾的沉重氛围;后八句转入本朝“河复”之喜,通过“帝遣风师”“神功不用”等语,将黄河北流归因于君主盛德感召天地,赋予自然现象以道德寓意。这种“天人感应”式的表达,既符合当时政治语境,也体现苏轼对理想君主治国图景的向往。
诗中“仰看浮槎栖古木”一句尤为精妙,以静谧画面收束全篇:昔日汹涌洪水已成沃土良田,漂流木筏挂于枯树,见证沧桑变迁。此景既写实又象征,寓示灾难终结与民生复苏。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典故而不滞涩,如“沉白马”“淇园竹”皆出自《史记》,信手拈来,服务于主题。音韵流转,对仗工稳处如“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节奏铿锵,意境开阔。整体风格雄健中见细腻,理性中含深情,展现了苏轼诗歌“清雄”的典型风貌。
以上为【河復,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纪河复之事,托意深远,不独叙事有法,且寓劝戒之意。”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前半吊古,后半颂今,转换自然。‘神功不用淇园竹’一句,写出天意人事之会,非寻常颂圣语可比。”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其论及宋诗时称:“苏子瞻《河复》诸作,以议论为诗,而仍有风致,得杜之骨而去其拙。”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在东坡集中属应制颂圣一类,然不落俗套,以其有史识、有气象也。‘仰看浮槎栖古木’七字,静中有动,余味无穷。”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往往能在官方题材中注入个人感慨,《河复》表面颂德,实则隐含对治水政策的观察与反思,非一味阿谀者所能企及。”
以上为【河復,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