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要说这里是山东的第二名州,春天来时,枣树林和桑树遍布的湖泽地带本应是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城西也有开得如火如荼的千叶红花,可人已年老,即便面对如此美景,想要插花于发也自觉羞怯了。
以上为【答陈述古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陈述古:即陈襄,字述古,北宋官员,与苏轼有诗文往来,时任知州。
2. 山东:此处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并非今山东省。宋时泛称华北东部为“山东”。
3. 第二州:可能指青州或密州,当时被认为是山东地区的重要州府之一,仅次于某大州。
4. 枣林桑泊:种植枣树、桑树的田地或湖泽地带,反映当地农业风貌。
5. 负春游:辜负了春日游赏的大好时光,含有惋惜之意。
6. 红千叶:指重瓣的红色花卉,可能是牡丹或海棠,常见于宋代园林。
7. 城西:指所在州城的西郊,常为风景胜地。
8. 簪花:古代风俗,男女皆可在节庆或游赏时将花插于发髻或帽上,象征喜庆与风雅。
9. 自羞:自我感到羞怯,因年老而觉得不再适合此类风流行径。
10. 漫说:犹言“别说”“莫说”,带有轻描淡写或反语意味。
以上为【答陈述古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回应陈述古(即陈襄)而作的组诗之一,情感真挚,语言平实中见深意。诗人借景抒怀,通过描写春日景色与自身年华老去的对比,流露出淡淡的感伤与自嘲。前两句写景叙事,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对往昔游赏之乐的追忆;后两句转入抒情,以“人老簪花”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出迟暮之年的复杂心理——既爱春光,又觉不合时宜,因而“自羞”。全诗在豁达中透出苍凉,体现了苏轼晚年面对人生境遇的从容与自省。
以上为【答陈述古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简洁,四句两联,前写景,后抒情,层次分明。首句“漫说山东第二州”起势宽缓,似不经意提起,实则为下文铺垫地域背景。“枣林桑泊负春游”一句,点出自然景物与人事活动的脱节——虽有美景,却未能尽兴游赏,隐含遗憾。第三句笔锋一转,描绘城西花开如海的盛景,视觉冲击强烈,唤起对春光的热爱。末句陡然回落,“人老簪花却自羞”,以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收束全诗,形成强烈反差:花愈美,人愈觉衰老;景愈盛,心愈显寂寥。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情感更加深沉。同时,“自羞”二字并非真正的羞耻,而是饱经世事后的谦抑与自嘲,展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清醒。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在平淡中见深情,是其晚年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答陈述古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评:“语极寻常,情致宛转,老境自怜,不减少年感慨。”
2. 《纪批苏诗》中纪昀评曰:“前二句平平,后二句有味,‘自羞’二字说得委曲深至。”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集编年校注》按:“此诗作于密州任上,时公年四十许,所谓‘人老’乃文士夸张语气,实寓仕途蹉跎之叹。”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组诗作于熙宁七年(1074)秋末冬初,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中与陈述古唱和,诗中“春游”云云,或为追忆前岁钱塘之游。
以上为【答陈述古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