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
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
烂青红兮粲高低,松十里兮稻千畦。
山无人兮云朝跻,霭蒙蒙兮渰凄凄。
啸林谷兮号水泥,走鼪鼯兮下凫鹥。
忽孤垒兮隐重堤,杳冥茫兮闻犬鸡。
郁万瓦兮鸟翼齐,浮轩楹兮飞棋枅。
雁南归兮寒蜩嘶,弄秋水兮挹玻璃。
若有人兮怅幽栖,石为门兮云为闺。
块虚堂兮法喜妻,呼猿狙兮子鹿麛。
我欲往兮奉杖藜,独长啸兮谢阮、嵇。
翻译
大江之南,九华山之西,我泛舟于秋日的浦口,穿行在清溪之间。
水面辽阔渺远,群山杳无人迹、无路可通,道路迂回曲折,令居住于此的人也感到迷惘。
红花青叶灿烂成片,高低错落;十里的松林旁是千畦稻田。
山中无人,晨云冉冉升起;雾气蒙蒙,阴云低垂,凄清萧瑟。
林谷间传来长啸,水边泥地有呼号之声;鼪鼯奔走,野鸭与水鸥自高处飞下。
忽然看见一座孤立的村落隐于厚重的堤岸之后,远处杳然茫茫,只依稀听见犬吠鸡鸣。
郁郁苍苍的屋宇如鸟翼齐整排列,轩窗高耸,梁柱如棋枰般交错飞动。
大雁南归,寒蝉哀鸣;我玩赏秋水,舀取如玻璃般清澈的溪水。
清晨市集喧闹,人群混杂,老少皆至;人们携着饭篮,腰佩锄犁。
鸟兽四散而行,彼此相扶相携;忽闻惊雷骤起,便疾速奔向如长虹般的天际。
遥望翠微山中的古老寺庙,佛塔如悬于树梢,云梯仿佛自天而降。
恍惚似见一人独立,神情怅然幽居于此;以石为门,以云为室。
空旷的堂屋中独居,唯以法喜为妻;呼唤猿猴,抚育小鹿。
我愿前往此地,手持杖藜而行;独自长啸山林,辞别阮籍、嵇康那样的尘世名士,谢绝世俗。
以上为【清溪词】的翻译。
注释
1. 九华:指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佛教名山之一,唐代以后成为地藏菩萨道场。
2. 秋浦:秋日的水滨,亦可能实指安徽贵池一带的秋浦河,李白曾作《秋浦歌》十七首。
3. 乱清溪:穿行于清澈的溪流之间。“乱”在此作“穿行”“穿梭”解,非混乱之意。
4. 山无蹊:山上没有路径。蹊,小路。
5. 烂青红:形容花草繁盛,青绿与红艳交映。烂,光彩鲜明貌。
6. 粲高低:明亮错落地分布在高处与低处。粲,明亮、鲜明。
7. 松十里兮稻千畦:十里松林与千畦稻田并列,极言景色开阔丰饶。畦,田园中划分的小块田地。
8. 霭蒙蒙兮渰凄凄:云气弥漫朦胧,阴云低垂,气象凄清。霭,云气;渰(yǎn),阴云密布貌。
9. 啸林谷兮号水泥:在林谷中长啸,声音回荡于泥泞水边。号,呼喊,此处拟声或表情绪激荡。
10. 鼪鼯:黄鼠狼与飞鼠,泛指山中野兽。凫鹥:野鸭与水鸥,鹥音yī,水鸟名。
以上为【清溪词】的注释。
评析
《清溪词》是一首具有浓厚山水隐逸色彩的骚体诗,模仿楚辞风格,句式参差,情感跌宕,意境幽深。全诗以“清溪”为中心意象,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纷扰的厌倦。诗中融合了写景、抒情与哲思,既有对山川风物的真实刻画,又有对精神归宿的深层追寻。苏轼虽一生宦海沉浮,但内心始终存有归隐之志,《清溪词》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艺术体现。诗中“我欲往兮奉杖藜,独长啸兮谢阮、嵇”一句,既表明其追慕高隐之志,又暗含无法真正脱离现实的无奈。
以上为【清溪词】的评析。
赏析
《清溪词》采用楚辞体式,以“兮”字贯穿全篇,形成悠扬婉转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与神秘氛围。开篇即勾勒出一幅江南秋日山水图:大江、九华、秋浦、清溪,地理意象层层铺展,营造出空灵辽远的空间感。随后转入对自然生态的细致描摹——“烂青红兮粲高低”写植物之盛,“松十里兮稻千畦”显田野之广,动静结合,色彩斑斓。
诗中多次运用视觉与听觉的对照:“山无人兮云朝跻”静谧无声,“啸林谷兮号水泥”则突起声响;“杳冥茫兮闻犬鸡”以微弱人声反衬山野之幽深。这种以声衬静的手法,深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
后半部分由景入情,引入“孤垒”“古招提”等人文景观,暗示人间尚存一方净土。继而幻想一位“石为门兮云为闺”的隐士形象,实为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块虚堂兮法喜妻”一句尤为奇崛,以“法喜”(佛法之喜悦)为配偶,彻底超越世俗情欲,达到精神自足之境。
结尾“我欲往兮奉杖藜,独长啸兮谢阮、嵇”,化用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典故,却言“谢”之,表明其不欲效仿前人佯狂避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内在超脱。全诗结构严谨,由外景而内情,由写实而入幻,最终归于哲理性的精神升华,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清溪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作骚体,颇得屈子遗意,而气象宏阔,不拘一格,盖公胸中有江海,故能驱山走云。”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石为门兮云为闺’,奇语创见,非胸中脱尽尘俗者不能道。”
3.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东坡诸体皆工,尤善拟骚。如《清溪词》《赤壁赋》皆出入《离骚》《九章》,而自成风骨。”
4.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亦称:“苏子瞻《清溪词》虽非本朝人,然其骚体之作,实启后来山林派之先声。”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集中此类作品,托兴幽远,多寓身世之感,非徒模山范水而已。”
以上为【清溪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