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整个春天都在客途中奔波,早已厌倦了漫天风沙,如今在这小雨中行走于山间,却也觉得快意非常!
高悬的栈道巧妙地依傍着青翠的山峰蜿蜒而出,飞溅的流水与落花一同从长满青苔的岩壁上并泻而下。
面前的云气翻腾,好似一只孤凤翱翔;脚底江流轰鸣,犹如滚滚疾雷。
真是可笑我这个书生,平日里总是轻视性命,可每当走到这样的险要之处,却又不免犹豫徘徊。
以上为【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的翻译。
注释
嘉川铺:宋代驿站的名称,在今四川广元市境内。
危栈:高悬于峭壁上的栈道。
青嶂:如屏障般青翠的山峰。
飞花:此处指山间瀑布或溪流飞溅起的水花。
绿岩:长满青苔的岩石。
书生轻性命:化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语,意指读书人常怀有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
徘徊:此处指在险境前犹豫不前、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上为【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春,自夔州赴南郑任所途中,行至利州(今四川广元)嘉川铺遇雨所作。诗歌生动记录了蜀道雨中奇景,并坦率地剖析了自身在雄心与恐惧间的复杂心态。
情感转折,奠定基调:首联即以强烈对比开篇。“厌风埃”道出长久行旅的疲惫与厌倦,而“小雨山行亦乐哉”则是一个情绪上的陡然转折,“亦乐哉”三字为全诗定下了惊喜与愉悦的基调,表明诗人善于从艰辛中发现乐趣的豁达胸襟。
写景奇崛,动静相生:颔联与颈联集中笔墨描绘“景物尤奇”。诗人选取了“危栈”、“飞花”、“云气”、“江声”等意象,将蜀道之险与自然之奇融为一体。“巧依”写栈道之险巧,“并下”写水流之迅疾,“翔孤凤”以奇幻比喻写云之动态,“转疾雷”以巨大声响写江之气势。对仗工整,画面立体,声形并茂,极具震撼力。
自我解嘲,情理交融: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前六句极力渲染景物的壮丽与险峻之后,诗人突然调转笔锋,进行自我剖析。“堪笑”二字,带着一丝幽默与无奈,揭示了理想(“轻性命”的豪情)与现实(“更徘徊”的谨慎)之间的矛盾。这种坦率的书写,非但不减英雄气概,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也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长。
以上为【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陆游诗歌雄浑豪放与细腻深刻兼具的特色。
首先,是情景交融的深度。 诗人并非客观地描摹风景,而是将自身的情感完全投射于景物之中。正是因为心中抱有奔赴抗金前线的豪情,才能在艰苦的旅途中发现“乐”,才能将险峻的栈道视为“巧依”,将轰鸣的江涛听作“雷”。景物因诗人的情怀而显得“尤奇”。
其次,是艺术手法的精妙。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对仗极其工稳,如“危栈”对“飞花”,“青嶂”对“绿岩”,“云气”对“江声”,使诗句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呈现出均衡之美。比喻尤为新奇,“翔孤凤”写云气的孤高与灵动, “转疾雷”写江声的宏大与迅疾,想象瑰丽,气势磅礴。
最后,是思想内涵的升华。 诗的尾联完成了从写景到言志的飞跃。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的勇敢并非不知恐惧为何物,而是明知恐惧,却依然为了崇高的理想选择前行。陆游此行正是要前往宋金对峙的前线南郑,他怀抱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尾联的“徘徊”,正是他对自己肩负使命、不能轻易牺牲性命的清醒认识,使得全诗在豪情之外,更添一份沉郁顿挫的厚重感。
以上为【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的赏析。
辑评
关于此诗,后世评家多关注其写景之工与情感之真。
现代宋诗研究学者 莫砺锋 在《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一文中评析道:“‘危栈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一联,将蜀道之险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体现了陆游对巴山蜀水独特的审美感受。而尾联的自我解嘲,则生动地展现了他既满怀豪情又不失凡人本性的真实性格。”
古典文学专家 朱东润 在《陆游选集》中点评此诗:“‘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写景奇崛,气魄雄大,是放翁七律中写景的名句。而通篇以‘乐’字起,以‘笑’字结,于艰险途中见出乐观与幽默,是其性情本色。”
以上为【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