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年老多病,却仍随众人穿过千军万马般的喧嚣人群,在京城的繁华街道上行走,月光洒落,人们纷纷散去。
归来时只有一盏将尽的孤灯亮着,我仍将宫中传来的柑子送给妻子,作为小小的慰藉与温情。
以上为【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翻译。
注释
1. 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有君臣共宴、观灯庆祝的习俗。
2. 侍饮:陪侍皇帝饮宴,指作者以臣子身份参与宫廷宴会。
3. 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此处指京城的繁华街道。
4. 纷纷:形容人群散去或月光洒落的纷杂景象,亦可解为月影零乱。
5. 残灯:即将熄灭的灯,象征夜深人静与孤独氛围。
6. 传柑:宋代上元节宫廷有赐柑(橘子)习俗,官员可将柑带回赠亲友,称“传柑”。
7. 细君:古代男子对妻子的称呼,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归遗细君。”
8. 老病行穿万马群:形容年迈体弱却仍须出入朝廷仪卫森严的场合,“万马群”喻指随驾护卫或官员队伍。
9. 归来一盏残灯在:写宴罢归家后的冷清情景,与宴会上的热闹形成对比。
10. 犹有传柑遗细君:尽管身体疲惫、环境寂寥,仍不忘将宫中柑子带给妻子,体现夫妻情深与生活雅趣。
以上为【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宵节侍驾饮宴后所作,属《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之一。全诗以简淡之笔写深沉之情,通过“老病”“残灯”“传柑”等意象,既表现了身居高位却体衰力弱的无奈,又流露出对家庭温情的珍视。诗人身处繁华盛景,归来却见冷清孤灯,反衬出内心的寂寞与超然。末句“传柑遗细君”尤为动人,将宫廷礼仪化为家常温情,体现了苏轼在仕途困顿中依然保持的生活情趣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首句“老病行穿万马群”,以“老病”与“万马群”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诗人年迈体衰却仍需履行朝臣职责的辛劳与无奈。次句“九衢人散月纷纷”,描绘上元夜阑人散、月华如练的景象,营造出清冷空旷的氛围。“纷纷”二字既写月光洒落之态,也暗喻人心之散、世事之浮。后两句笔锋转入家中场景,“残灯”与前句“月纷纷”呼应,进一步强化孤寂感。然而“犹有传柑遗细君”陡然转出暖意——纵然身心俱疲、灯火将尽,诗人仍记得把宫中赐予的柑子带给妻子。这一细节极具生活气息,展现了苏轼在政治重压下不失温情的人格魅力。全诗由外而内、由公而私,从喧嚣到寂静,从礼制到情感,层层递进,含蓄隽永,堪称宋诗中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极平淡,情极真挚,非胸中有至性者不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评此诗:“前二句写景阔大,后二句入情细微,老病归来,犹不忘室家之好,此所以为君子也。”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传柑’本是官样故事,一经点染,便成佳话。‘遗细君’三字,温柔敦厚,得风人之旨。”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诗往往于极热闹处写出极冷淡意,如此诗是也。‘残灯’‘细君’,皆见其心地光明,不为富贵所溺。”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愈到晚年,愈能于琐事中见深情,家常语里寄感慨,如‘传柑遗细君’之类,看似不经意,实则最耐咀嚼。”
以上为【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