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版本二:
如雪般淡白的梨花与深青色的柳树相映成趣,柳絮飘飞之时,梨花也开满了全城。东栏边那一株如雪的梨花让我心生惆怅,人生在世,又能有几次看到如此清明的景色呢?
以上为【东栏梨花】的翻译。
注释
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
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雪:这里喻指梨花。
清明:清澈明朗。
1. 东栏:指诗人所居庭院东边的栏杆旁,此处代指观赏梨花的具体位置。
2. 淡白:形容梨花颜色浅白,近乎透明,显得素雅清冷。
3. 柳深青:柳叶茂盛,颜色浓绿,与“淡白”形成色彩对比。
4. 柳絮:柳树种子上的白色绒毛,随风飘散,常象征春尽或离愁。
5. 花满城:指梨花盛开,遍布城市,极言花开之盛。
6. 一株雪:比喻东栏边的一树梨花洁白如雪。
7. 惆怅:失意、伤感的情绪,此处表达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淡淡忧愁。
8. 清明:既指节气清明时节,也暗喻景色清新明净,更引申为人生中清醒、通透的时刻。
以上为【东栏梨花】的注释。
评析
《东栏梨花》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苏轼的《东栏梨花》以简洁清丽的语言描绘春景,借梨花之洁白与柳色之青翠对比,营造出春意盎然又略带感伤的意境。诗中“惆怅”二字点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时的复杂情绪,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深沉感慨。“人生看得几清明”一句,既是写景之结,更是哲理之思,将个体生命置于广阔时空之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豁达并存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东栏梨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以“梨花淡白”与“柳深青”构成鲜明的视觉对比,色彩清雅而富有层次。“柳絮飞时花满城”进一步拓展空间感,展现春末繁花似锦、柳絮纷飞的典型景象,动静结合,生机盎然。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惆怅东栏一株雪”聚焦于眼前一树梨花,将其比作“雪”,既突出其洁净无瑕,又暗示其短暂易逝。结尾“人生看得几清明”是全诗的灵魂所在,表面感叹能欣赏如此美景的机会不多,实则蕴含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苏轼在此并未直抒悲慨,而是以景结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此诗看似平淡,却寓哲理于自然,体现了宋诗“理趣”之美。
以上为【东栏梨花】的赏析。
辑评
俞越: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
《唐宋诗醇》卷三十五:浓至之情,偶于所见发露,绝句中几与刘梦得争衡。
1. 《宋诗钞》评:“语极清婉,意在言外。”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查慎行语:“此等诗须于淡处见厚,方为上乘。东坡于平易中出哲思,真大家手笔。”
3.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把‘清明’二字拆开来说,风景之‘清’,时节之‘明’,而人生能有几回逢?诗意蕴藉,耐人咀嚼。”
4. 张鸣《宋诗选》指出:“全诗看似写景,实则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敏锐感受和超然态度,是苏轼晚年心境的微妙折射。”
以上为【东栏梨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