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
既伏其辜矣,馀人可尽戮乎!
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翻译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
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
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将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
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
版本二: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言语迟钝的人,接近仁德。”又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人们之所以喜欢刚强之人,并非喜爱其刚强本身,而是因为刚强往往体现仁德;人们之所以厌恶奸巧之人,并非厌恶其口才,而是因其缺乏仁德。我一生经历诸多磨难,常常亲身验证这一点:那些在危难中救我的人,往往是平日令人敬畏的刚直之士;而陷我于困境的人,却多是往日看似可亲、讨人喜欢的人。因此我明白:刚者必定近仁,巧佞之人必定不仁。
建中靖国初年,我从海南归来,拜访旧友,询问故人存亡,追忆平生所见刚正之人,有些已不幸去世。其中如孙君介夫(名立节),真可称得上是刚者了。
当初我的弟弟苏辙任条例司属官,因政见不合辞职离去。王安石(荆公)对孙君说:“我的条例司正需要像你这样通达敏捷的人。”孙君笑着回答:“您这话过奖了。若真要选人,应当找比我更强的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也不会愿意担任条例司的官职。”王安石无言以对,径直起身进门,孙君也随即告退。
孙君曾任镇江军书记,我当时任钱塘通判,往来于常州、润州之间,在京口见过他。当时正是新法初行之际,监司官员多为年轻新进之士,对待下属官吏严苛如捆湿柴般紧束,不再以礼相待士大夫,却唯独敬重畏惧孙君,说:“这是当年敢于拒绝丞相、不肯任职条例司的人。”
后来谢麟负责处理溪洞地区事务,州守王奇与蛮人作战阵亡。孙君时任桂州节度判官,奉命审讯有罪的官兵。谢麟于是将十二名大小使臣交给孙君一并审理,并打算全部处斩。孙君坚决反对。谢麟因此言语冒犯他。孙君说:“案件应依据实情判断,官吏必须遵守法律。畏缩不前、贻误战机,确实是将领们的罪责;但他们已经认罪伏法了,其余人难道可以尽数杀戮吗?如果一定要违法杀人,那就请经制司自己去做,我绝不参与!”谢麟上奏说孙君抗命,孙君也上奏揭发谢麟干涉司法。刑部最终采纳了孙君的意见,十二人得以免死,有的还获得升迁。
正因为这件事,我更加确信刚者必仁。若无仁心,怎能仅凭一句话就救下十二条必死的生命呢?
在孔子的时代,君子众多,但孔子仍感叹“未曾见过刚者”,可见刚者实在难得。然而世人却常说“太过刚强就会折断”!士人所应担忧的是不够刚强,培养扶持尚且担心不足,岂能反而忧虑其太刚,害怕它会折断呢?折或不折,那是天命决定的,不是刚强本身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过是目光短浅、害怕失去既得利益的小人罢了。
以上为【刚说】的翻译。
注释
1.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出自《论语·子路》,形容性格刚强、果决、朴实、言语谨慎的人接近仁德。
2.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指花言巧语、装出和善脸色的人,少有仁德。
3. 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4. 条例司——即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推行变法时设立的中央机构,掌管财政改革。
5. 弟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6. 驭吏如束湿——比喻管理官吏极为严厉,如同捆扎湿柴,稍松即散,故须极紧。
7.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谢麟时任经制溪洞蛮事官,负责处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与行政事务。
8. 桂州节度判官——唐代以来地方军政长官的属官,掌司法刑狱等事务。桂州即今广西桂林。
9. 逗挠不进——指军队畏敌不前,贻误战机。“逗挠”为古代军法术语。
10. 建中靖国之初——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初年,改元建中靖国。此年苏轼自海南赦还,北归途中。
以上为【刚说】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论赞性质的散文,借追忆故人孙立节的刚直事迹,阐发“刚者必仁”的哲理主张。文章以孔子言论开篇,确立“刚近仁,佞不仁”的道德标准,继而结合自身经历说明刚者虽令人敬畏却能在危难中救人,佞者虽表面可喜却常加害于人。通过记述孙立节两次拒权贵、守正义的事迹,特别是他在广西依法抗命、救下十二人生命的关键情节,有力论证了“刚者之仁”的深刻内涵。结尾批判世俗“太刚则折”的庸俗见解,强调刚德可贵,不可因惧折而弃刚,体现出苏轼晚年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人格追求。全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情感深沉,是宋代散文中极具思想力量的作品。
以上为【刚说】的评析。
赏析
本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开篇引孔子之言立论,提出“刚者近仁,佞者不仁”的核心命题;接着以个人阅历为证,揭示表象与本质的反差:可畏者救人,可喜者害人,深化主题;然后聚焦孙立节一人,通过两个典型事件展现其“刚”的品格:一是拒王安石征召,表现出独立不阿的政治操守;二是抗命谢麟,依法护囚,彰显其守法恤民的仁心。前者重在“节”,后者重在“仁”,二者统一于“刚”。尤为精彩的是,作者将“刚”与“仁”联系起来,指出刚非暴戾,而是出于仁心的坚持,从而提升了“刚”的道德高度。结尾驳斥“太刚则折”的世俗偏见,把刚德上升到天命层面,认为刚者不必忧折,折与否非人所能控,真正可忧的是士人缺失刚性。这种对人格理想的执着捍卫,体现了苏轼历经劫难后愈加坚定的精神境界。全文字里行间充满敬意与悲慨,既是为孙立节立传,也是为自己一生所崇仰的价值观作证。
以上为【刚说】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苏轼文:“策论之文,汪洋恣肆;记序之体,温厚和平;志状之作,感慨淋漓。”此文兼具议论之雄辩与志人之深情,正合“感慨淋漓”之评。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四评:“此等文字,非东坡胸中有万卷书、历尽风波者不能道。”
3.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苏文精选》评:“说得‘刚’字透骨,非世俗所谓刚暴之刚,乃是仁人之刚,义理充积而发。”
4.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评:“通篇以‘仁’字为眼,‘刚’字为骨,‘试’字为脉,层层照应,精神百倍。”
5.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五评:“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二语破尽千古疑案。东坡以身历言之,尤为真切。”
以上为【刚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