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狂放地吟诗,音律跌宕起伏,缺乏典雅之风;醉中挥毫,墨迹淋漓,字迹也并不工整。
但正因诗人曾驻足回顾、留下墨宝,山中的僧人便不忍心扫去那覆盖诗稿的黄泥。
以上为【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的翻译。
注释
1. 张子野:即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以善作小令著称,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2. 见寄:指张先写诗赠予苏轼。
3. 和:唱和,作诗应答。
4. 三绝句:共三首绝句,此为其中一首。
5. 过旧游:重访昔日游历之地。
6. 跌宕:指音节或情感起伏不定,此处形容诗句不拘格律。
7. 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引申为诗歌的典雅规范。
8. 淋漓:形容墨汁流淌之状,表现书写时的酣畅淋漓。
9. 一回顾:指诗人曾经在此停留、题咏。
10. 山僧未忍扫黄泥:谓山中僧人因珍惜诗人留下的诗迹,连落上的黄泥也不愿清扫,暗喻作品虽粗率却具感染力。
以上为【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张子野(张先)唱和之作,题为《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此为其一。诗中以自嘲口吻写自己酒后赋诗、信笔涂鸦的状态,看似不修章法,实则透露出洒脱不羁的文人风骨。后两句笔锋一转,借山僧珍视诗人遗迹的细节,表达对文学创作价值的肯定与对友情的珍重。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在诙谐中蕴含深意,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的评析。
赏析
本诗采用七言绝句形式,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前两句“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漓不整齐”以自贬之语开篇,表面上批评自己的诗作不合传统规范、书法潦草,实则展现了一种超越形式束缚的创作自由。这种“无法之法”正是苏轼崇尚的艺术境界——重神韵而非形似,贵真性情而非雕琢。
后两句笔调由自嘲转向温情。“应为诗人一回顾”将视角拉回过往,暗示此处曾有诗意的邂逅;而“山僧未忍扫黄泥”则通过一个极富画面感的细节,写出作品在他人眼中的珍贵。即便诗稿被尘土覆盖,仍有人为之动容,不愿清除。这不仅是对友情的礼赞,更是对文学不朽价值的隐喻。
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既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传达出对知音相惜的深切感怀,典型体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日常、化平凡为隽永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似平易,而意含讽喻,盖自道其放达之致,兼寓敬友之情。”
2. 纪昀《苏诗纪事》卷六:“语虽戏谑,实见深情。‘未忍扫黄泥’五字,写出物我相惜之意,非俗笔所能道。”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评:“跌宕淋漓,自写胸次;山僧一语,顿使俚语生辉。”
4.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等诗看似率易,实则经营最苦。‘未忍’二字,情至深处,不假雕饰。”
以上为【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