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然的盛衰荣枯不过是一笑之间的事情,十年间我如社燕秋鸿般漂泊不定。谁能想到,到了白发苍苍之年,仍在这漫长的路上奔波,重又卧听当年送别客人时吹过的风。
以上为【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云:「山雨霏微不满空,画船来往疾轻鸿。谁知独卧朱帘裏,一】的翻译。
注释
1. 宝云寺:宋代杭州的一座佛寺,具体位置已难确考。
2. 唐彦猷:即唐代文学家唐闾丘,字彦猷,曾任杭州地方官,生平事迹不详。
3. 画船:装饰华美的船只,多用于文人送别场景。
4. 轻鸿:轻捷如鸿雁,形容船行迅速。
5. 朱帘:红色帘幕,常指居室或舟中陈设,象征幽居独处。
6. 荣枯:兴盛与衰败,喻指人生际遇或仕途起伏。
7. 社燕:春社时来、秋社时去的燕子,比喻行踪不定之人。
8. 秋鸿:秋天南飞的大雁,亦用以象征漂泊的官员或文人。
9. 白首:白发,指年老。
10. 长河路:漫长的旅途,暗喻人生之路或贬谪之路。
以上为【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云:「山雨霏微不满空,画船来往疾轻鸿。谁知独卧朱帘裏,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借游宝云寺偶见唐彦猷旧日题诗,引发对人生漂泊、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诗中以“荣枯一笑空”开篇,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十年社燕与秋鸿”则形象地写出宦海浮沉、行踪不定的生涯。后两句由景及情,将今昔对照,抒发了年华老去、命运难违的悲凉。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历经贬谪之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云:「山雨霏微不满空,画船来往疾轻鸿。谁知独卧朱帘裏,一】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杭州宝云寺时,偶然见到唐代唐彦猷昔日送客舟中所题诗句,触景生情而作。前两句“出处荣枯一笑空,十年社燕与秋鸿”,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数十年宦海沉浮的经历。“一笑空”三字看似洒脱,实则蕴含无限辛酸,正是苏轼一贯“以旷达写悲慨”的风格体现。燕与鸿皆为候鸟,年年迁徙,正如同他自乌台诗案以来辗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命运写照。
后两句“谁知白首长河路,还卧当时送客风”,笔锋一转,从回忆落到现在。当年送别人的是他人,如今自己却成了被命运放逐的“客”,连那熟悉的风也仿佛带着往昔的回响。此处“卧”字极妙,既写出身体的疲惫,也暗示精神上的无奈与静观。风本无形,却因记忆而有了温度与声音,时空在此刻交汇,情感层层递进,令人动容。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精当,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老而愈醇”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云:「山雨霏微不满空,画船来往疾轻鸿。谁知独卧朱帘裏,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极平淡,而感慨弥深,非历尽风波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前二句说理,后二句入情,转折处自然浑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3. 《历代诗话》引吕本中语:“东坡晚岁诗,多带禅味而不落空虚,如此篇是也。”
4. 《苏诗选注》(中华书局版):“通过旧迹触发今感,将个体命运置于时间长河中审视,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以上为【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云:「山雨霏微不满空,画船来往疾轻鸿。谁知独卧朱帘裏,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