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天寄宿在水陆寺,写给北山清顺和尚的两首诗之一:
我一向嫌钟鼓之声扰乱了湖光山色的宁静,而此处寺庙萧条冷落,反而更显自然本真。
沿村乞食,绕行一圈便觉饱足,对客人默然无言,也并非刻意修禅。
拨开荆棘寻路,冒着泥泞前行;洗完双脚,关上房门,在雨声中安然入眠。
遥想来世转生成贫苦的贾岛那样的诗人,寒夜里耸着肩,正苦心推敲诗句。
(注:此为组诗第一首,第二首未录,但题中明言“二首”,此处仅就所引一首作解。)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是日:这一天。
2. 水陆寺:寺庙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在杭州西湖附近,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常游山水寺庙。
3. 北山清顺:北宋僧人,字怡然,住杭州北山灵感院,与苏轼有交往,善诗,为当时名僧。
4. 钟鼓聒湖山:钟鼓之声喧闹,扰乱了湖山的清幽。聒,吵闹。
5. 萧条却自然:虽寺庙冷落荒凉,反而更契合自然本性。
6. 乞食绕村:僧人沿村化缘,象征简朴生活。
7. 无言对客本非禅:沉默不语并不等于就是禅修,暗含对形式化修行的反思。
8. 披榛觅路:拨开杂草荆棘寻找道路,形容行路艰难。
9. 洗足关门听雨眠:洗脚后闭门听雨入睡,表现闲适淡泊的生活状态。
10. 后身穷贾岛:来世托生为贫困的诗人贾岛。贾岛为唐代苦吟诗人,以“推敲”典故闻名,常于寒夜苦思诗句,耸肩而吟。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途中寄宿水陆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僧人清修生活的敬重。诗中融合了佛理、人生感悟与自我写照,通过描写清顺僧的日常修行生活,反衬出世俗喧嚣之累,抒发了诗人内心对清净无为境界的追慕。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境况的细腻刻画,又有对精神归宿的哲思遥想。末句以贾岛自比,凸显其诗心不倦、苦吟不辍的形象,也暗含人生困顿中的执着与坚守。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寄宿寺院为背景,通过对环境与僧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首联以“嫌钟鼓聒湖山”起笔,点出世俗宗教仪式的喧嚣,与“萧条却自然”的水陆寺形成对比,暗示真正的禅意不在繁文缛节,而在简静自然。颔联写清顺僧的日常生活——乞食为生、默然待客,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真为饱”不仅是生理满足,更是心灵知足;“本非禅”一句尤为警策,指出禅不在外在沉默,而在内心觉悟,体现了苏轼对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解。
颈联转入诗人自身行动,“披榛觅路冲泥入”写出访途艰辛,“洗足关门听雨眠”则极富画面感,传达出疲惫后的安宁与超脱。这一联由动入静,由外而内,节奏舒缓,意境清寂,令人如临其境。尾联宕开一笔,遥想来世成为“穷贾岛”,在寒夜中耸肩苦吟,既是对清顺僧清贫生活的延伸想象,也是苏轼自况——即便困顿,亦不忘诗道追求。以贾岛自比,既显谦抑,又见执着,情感深沉而含蓄。
全诗语言平实而不失韵味,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哲理寓于日常细节之中,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儒、释于一体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山寺幽寂,不事雕琢,而意味悠长,可见坡公胸次洒落。”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乞食绕村’‘洗足关门’,皆极平常语,却写出一种清绝境界。末句用贾岛事,尤见风骨。”
3. 查慎行《苏诗补注》:“清顺能诗,与公相得,故诗中多寓敬意。‘本非禅’三字,最得禅旨,非俗僧所能领会。”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祐间守杭时,时公屡游湖山,与僧往还。诗中‘听雨眠’‘作诗肩’,皆自写其襟抱。”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借僧人生活以抒己怀,此诗‘无言对客本非禅’,打破迷信沉默即禅之成见,见解透辟。”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