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回旋的风吹动着夕阳余晖,零乱的光影洒落在东墙边稀疏的竹林上。
满座都弥漫着清幽细微的气息,寒泉流入衣袖却不沾湿衣衫。
梦中酒醒之后,只见百尺飞瀑激荡碧绿的井水,发出清越的声响。
如雪般冰凉的水花四散飞溅,仿佛飘落在美人洁白如玉的肌肤之上。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的翻译。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后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后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于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高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题注:傅注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俱未收,唯见元延祐本《东坡乐府·卷上》。
无咎: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施注:「晁无咎名补之,济州钜野人。年十七,从父官新城,後通判扬州。东坡来为守,无咎以诗相迎。坡和陶靖节《饮酒》诗,其一篇为无咎作,有『晁子天麒麟,结交及未仕』之句。章子厚当国,由著作郎出守齐州。徽宗立,还为郎。党论再起,出守泗州。忘情仕进,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出籍,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无咎文章温润典缛,其凌厉奇卓,出于天成,与黄、张、秦并驱联镳,世号『元祐四学士』。」
渍(zì):短时间浸泡。《说文》:「渍,沤也。沤,久渍也。」
白芙蓉:龙榆生笺:「《〈尔雅〉疏》:『江东人呼荷华为芙蓉。』《说文》:『芙之言敷也,蓉之言动容也。』孟东野《古意》诗:『手持未染綵,绣为白芙蓉。』」
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
玉肌:龙榆生笺:「韦端己《伤灼灼》:『玉肌香腻透红纱。』」
1.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减字》《天下乐令》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回风:旋转的风,亦指轻柔盘旋的微风。
3. 落景:落日的余光。景,通“影”。
4. 东墙疏竹影:东边墙下稀疏竹林投下的影子。
5. 清微:清幽细微,形容气息或氛围的清淡幽静。
6. 寒泉:清凉的泉水,此处可能指井水或从高处流下的泉水。
7. 百尺飞澜:形容井边或高处流下的水波飞溅如瀑布。澜,大波浪。
8. 碧井:青绿色的井,井壁常生苔藓,故称“碧”。
9. 雪洒冰麾:形容水花如雪冰般洒落。麾,原义为旗帜,此处或为“挥”的借音,表挥洒之意;一说“麾”通“徽”,有美义,可解为“美丽的冰晶”。
10. 白玉肌:比喻女子洁白细腻的肌肤,此处借喻水珠洒落于洁净物体上的视觉美感。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的注释。
评析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讲述东坡与晁无咎在其扬州寓所会面,从井中汲取清凉泉水消暑之事。
诗与人的统一,是诗人的最臻境界。诗人分两种:一种是内心富有诗情,生活中规中矩;另一种是诗情贯穿,表里如一,诗性的生活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世俗看来,难免有矫情的行为艺术之嫌。而这类诗人浑然不觉,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夏虫不可语冰」,诚然如是。
东坡是这樣的诗人。他的人生和诗水乳交融,不可须臾分割。在这首词里,展现了骚雅绝人的生活品质,其中记录的生活场景,使人在炎炎夏日心如幽泉,凉意入眉。陈孔璋之檄文可使魏武帝愈头风,东坡之词能让读者消暑,文字之功正如庖丁解牛。
此词以极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幽冷寂又富于美感的夏夜庭院图景。苏轼通过“回风”“疏竹”“寒泉”“飞澜”“雪洒”等意象,营造出清凉、静谧而又灵动的意境。全词不重叙事,而重在写感受与氛围,将自然之景与人的感官体验融为一体,表现出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和高洁人格。语言清丽,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苏轼小令中的佳作。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的评析。
赏析
本词为苏轼典型的写景抒怀小令,结构精巧,意境空灵。上片写室外夜景与室内感受:风动残阳,竹影斑驳,寒泉沁人却“不湿衣”,已显出一种超尘脱俗的清凉之境。这种“不湿衣”的描写,实为心理感受的夸张表达,突出其清冷而不侵扰的特质,颇具禅意。下片由梦境转入现实,“梦回酒醒”四字点出时间流转与心境变化,随即以“百尺飞澜”打破静谧,赋予画面动态之美。末句“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极具想象力,将飞溅的水花比作落在美人肌肤上的雪花,既写出水之清冽洁白,又增添一丝柔美与情致,使全词刚柔相济,冷中有温。整体语言凝练,意象跳跃而连贯,充分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化俗为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词话》卷六引《草堂诗余》评:“语极清冷,意境缥缈,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道。”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二:“‘入袖寒泉不湿衣’,妙在虚写其意,觉凉气袭人。‘雪洒冰麾’二句,设色奇艳,而仍归于清冷一路,东坡之匠心也。”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论“境界说”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词情景交融,正合其旨。
4.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录此词,称:“写景清绝,兼寓身世之感,而语不涉滞,足见东坡驾驭语言之能。”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